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2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517 青鱼—鲢、鳙生态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龚进玲, 李学梅, 何勇凤, 杨德国, 朱永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12
    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 个/L和32.1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 个/L和5.20 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水温、透明度和溶解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调控水质来控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数量。同时,在高温缺氧的天气应加强水质管理。
    2022 Vol. 41 (4): 517-526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914 KB)  ( 189 )
    527 盐度对青海湖裸鲤生长及渗透调节基因的影响
    黄屾, 李长忠, 李梓瑄, 刘艳慧, 柳芳, 祁洪芳, 汪洋, 金文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77
    为探究青海湖特有珍稀鱼种青海湖裸鲤的盐度适应性机制,对青海湖裸鲤受盐度胁迫后的生长性能进行测定,qPCR检测渗透调节基因Na+/K+/2Cl-共转运蛋白1(NKCC1)基因、Na+/HCO-3共转运蛋白1(NBC1)基因、Na+/H+交换离子1(NHE1)基因和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表达。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盐度下青海湖裸鲤的各项生长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盐度的升高影响了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发育,青海湖裸鲤的生长状况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NKCC1、NBC1、NHE1、AQP1基因在不同盐度处理组青海湖裸鲤的鳃、肾脏和肝脏中均有表达,且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NKCC1、NBC1、NHE1、AQP1基因参与了青海湖裸鲤机体内、外渗透压的调节,且因盐度、组织和胁迫时间的不同而表达水平也不同,反映出鳃和肾脏为主要的渗透压调节器官。本试验结果将为探讨青海湖裸鲤洄游后的生存状况及其盐度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及为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理论指导。
    2022 Vol. 41 (4): 527-536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1528 KB)  ( 201 )
    537 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参池池底间隙水水质分析
    孙亚慧, 张津源, 王玉龙, 李乐洲, 王文琳, 毕丽仙, 周玮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2
    为探究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仿刺参池塘底部的沉积物间隙水水体环境,对3种池塘间隙水水温、溶解氧、无机氮、无机磷4项水质指标差异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自然池塘间隙水水温为-2.4~25.8 ℃,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水温为-3.0~26.1 ℃,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水温为-2.2~26.1 ℃;自然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25~18.80 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51~16.78 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88~19.72 mg/L;自然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440~1.347 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482~1.367 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214~1.149 mg/L,养水机池塘无机氮质量浓度全年各月份均处于最低水平,平均为0.556 mg/L;自然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42~0.0871 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71~0.0794 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65~0.0818 mg/L。综合分析得知,养水机在对池塘间隙水的水质调控方面表现较优,微孔曝气次之,自然纳潮最差。
    2022 Vol. 41 (4): 537-546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563 KB)  ( 98 )
    547 泥蚶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滕爽爽, 张炯明, 张利兵, 谢尚庶, 王瑶华, 肖国强, 杨千元, 方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35
    自浙江发病泥蚶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J14,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形态及生化特征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相关特性。结果表明,菌株J14感染泥蚶的96 h半致死密度为7.74×106个/mL,对泥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菌株J14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经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分离为黄色不发光菌落,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显示,哈维氏弧菌J14可检测到群体效应调节基因luxR,毒力调控基因toxR,溶血素基因vhhA、vhhB,毒力相关基因toxS,几丁质酶基因chiA,丝氨酸蛋白酶基因7种毒力基因。药敏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J14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杆菌肽4种药物不敏感,对红霉素、多黏菌素B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26种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泥蚶弧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2022 Vol. 41 (4): 547-555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547 KB)  ( 214 )
    556 两种扇贝杂交和自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比较
    陈洋, 赵春暖, 蔡忠强, 王晓梅, 郑言鑫, 于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33
    以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为材料,建立4个试验组合: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正交组合)、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反交组合)、虾夷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自交组合)、栉孔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析各试验组合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生长及存活、附着变态率、海区保苗率以及养成阶段生长与存活等性状。试验结果显示:4个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分别在97%、89%以上,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期,反交组合的日平均增长量、眼点幼虫规格较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9.03%、3.74%,正交组合的日平均增长量、眼点幼虫规格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5.02%、4.32%,组合间的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4个组合的附着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组合的海区保苗率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提高5.13个百分点;在养成期,反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月增长量较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7.41%、7.45%,正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月增长量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17.37%、17.36%,反交、正交组合的存活率较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5.85、18.41个百分点。综合比较,杂交组合较自交组合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且正交组合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适于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2022 Vol. 41 (4): 556-563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2013 KB)  ( 111 )
    564 泥鳅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特性分析
    韩语, 潘纪汶, 王昕, 杨诺, 郭桂英, 李迁, 曾纪锋, 郑继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80
    为查明海南和广东地区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及耐药情况,从两个地区的6个泥鳅养殖场的46尾泥鳅中,采集肾脏、肝脏、皮肤溃疡部位等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通过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gyrA管家基因序列分析筛选到20株维氏气单胞菌(海南源7株、广东源13株),并对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株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的维氏气单胞菌一致;gyrA管家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具有90%~99%的同源性。在20株维氏气单胞菌中,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毒力基因检出率高,其中气溶素基因和鞭毛蛋白基因检出高达100%,但热稳定肠毒素基因未检出;喹诺酮类以及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100%,而酰胺醇类、大环类酯类和林可霉素类药物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这20株维氏气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红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和林可霉素等药物的耐受率达100%,对氨曲南、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等5种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可为泥鳅养殖生产中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控提供参考。
    2022 Vol. 41 (4): 564-572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141 KB)  ( 76 )
    573 丁香鱼围网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朱海晨, 朱文斌, 张亚洲, 张洪亮, 蒋日进, 卢占晖, 崔国辰, 魏裙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92
    根据2019年4—6月丁香鱼围网渔业生产数据,对其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丁香鱼围网共捕捞副渔获物鱼类25种,隶属于7目19科。相对重要指数结果显示:副渔获物中未出现常见种;一般种为7种,包括日本鲭、褐菖鲉、青鳞小沙丁鱼、中华侧带小公鱼、蓝圆鲹、带鱼、银鲳;其余为少见种。日本鲭平均体质量为1.38 g,优势叉长为21~50 mm;褐菖鲉平均体质量为0.45 g,优势体长为21~30 mm;青鳞小沙丁鱼平均体质量为0.52 g,优势叉长为21~50 mm;中华侧带小公鱼平均体质量为2.12 g,优势叉长为61~70 mm;蓝圆鲹平均体质量为0.45 g,优势叉长为10~40 mm;带鱼平均体质量为0.74 g,优势肛长为21~50 mm;银鲳平均体质量为1.84 g,优势叉长为31~70 mm。日本鲭、青鳞小沙丁鱼、带鱼、中华侧带小公鱼、银鲳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中部近岸海域,其平均相对渔获密度分别为2.46×103、0.80×103、1.07×103、1.48×103、1.18×103 尾/h;褐菖鲉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4.54×103 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近岸岛礁海域;蓝圆鲹的平均相对渔获密度为1.32×104 尾/h,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丁香鱼围网捕捞作业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2 Vol. 41 (4): 573-580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2726 KB)  ( 188 )
    581 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池塘微藻群落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姚冬梅, 张达娟, 张树林, 张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96
    为探究接种普通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两口条件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理化因子、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鉴定出微藻共5门36属(种),接种小球藻的试验组鉴定出微藻5门38属(种),两池绿藻门种类数均超过总种类的60%,试验组较对照组蓝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下降76.32%、绿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上升70.32%;结合群落结构分析发现,试验组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稳定、连续性更好,且铜绿微囊藻的贡献率显著下降,普通小球藻贡献率显著上升。对试验组微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发现,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对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1),其余两种环境因子对密度变化影响较差,试验组较对照组亚硝态氮和氨氮平均质量浓度在时空尺度内分别下降了47.27%、44.26%。建议接种频率为1次/10 d,接种时间为8:00,此条件下接种普通小球藻效果最佳。
    2022 Vol. 41 (4): 581-588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91 )
    589 斑点叉尾鮰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分析
    熊向英, 赵艳飞, 王志成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5
    为探究健康斑点叉尾鮰肠道及其与养殖池塘水体中菌群结构的关系,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考察其肠道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均较养殖水体低。斑点叉尾鮰肠道中有69.57%的运算分类单元与水体中一致,水体中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蓝藻门,而肠道中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说明肠道和养殖水体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和丰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肠道中菌群组成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优势菌群结构几乎不受养殖环境菌群的影响。PICRUSt预测细菌表型发现,斑点叉尾鮰肠道中以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从生物膜形成和致病潜力表型可知,肠道和水环境中均存在大量条件致病菌。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养殖健康斑点叉尾鮰肠道微生物中的优势益生菌主要为鲸杆菌属和拟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高达36.60%和15.82%。本试验将为斑点叉尾鮰的健康养殖和益生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2022 Vol. 41 (4): 589-596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2758 KB)  ( 135 )
    597 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郝爽, 张振国, 尤宏争, 马林, 唐红霞, 刘肖莲, 徐晓丽, 谷德贤, 罗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8
    为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乳球菌制成的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抗病力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后,通过对肠道微生物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投喂益生菌后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利用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攻毒试验,分析投喂益生菌与凡纳滨对虾抗病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组样本运算分类单元数量为393~872,第28、56天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运算分类单元数量、Observed species、Chao1和Shannon指数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第56天,试验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菌群比例高于对照组;在属水平上,第28、56天试验组中鲁杰氏菌属比例均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第28天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比例较小,第56天试验组黏着杆菌属比例较小;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发现,对照组第28天和第56天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试验组第28天差别较大;副溶血弧菌攻毒之后,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累计死亡率为(64.4±11.7)%,对照组为(81.1±5.1)%,投喂益生菌后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平均提高16.7%。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复合益生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增殖,在停喂益生菌28 d后仍能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持续影响,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复合益生菌在养殖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制定投喂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2022 Vol. 41 (4): 597-604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2056 KB)  ( 156 )
    605 3种淡水鱼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胡宗云, 杨培民, 闫有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44
    根据辽宁地区常见淡水鱼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的相关毒力因子,选择特异性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素(hlyA)基因、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效应蛋白(eseD)基因、蜡样芽孢杆菌非溶血性肠毒素(nheA)基因为分子靶标,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步检测3种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3个毒力基因引物浓度均为0.4 μmol/L,模板质量浓度为 2.5 ng/μL,dNTP和酶添加量分别为2.5 μL和0.3 μL,退火温度为55 ℃时,各目的片段均可较好地扩增。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对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4.8、3.0 ng和2.6 ng。对临床分离的菌株样本进行检测,与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检测方法特异、灵敏、快速,可同步完成淡水鱼源的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
    2022 Vol. 41 (4): 605-613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2291 KB)  ( 88 )
    614 DNA条形码在海蜇食物组成鉴定中的应用
    李玉龙, 鲍相渤, 高祥刚, 段妍, 王彬, 董婧, 李云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7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 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 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2022 Vol. 41 (4): 614-621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129 )
    622 陆基推水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
    贾松鹏, 王磊, 徐双阳, 王淏冉, 程涛, 王永, 梁中军, 尚勤磊, 乔志刚, 李学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9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因此亟需发展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笔者探究了大口黑鲈在陆基推水集装箱水产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点,试验自2020年5月1日开始,养殖周期180 d,分别于试验的第30、60、90、120、150、180天自每箱中随机捞取30尾试验鱼进行测量分析。试验所用饲料为大口黑鲈专用膨化配合饲料,养殖期间水温14.3~30.8 ℃,氨氮0~0.077 mg/L,亚硝态氮0~0.089 mg/L,pH 7.2~8.6,溶解氧5.12~8.25 mg/L。大口黑鲈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1.75 g,初始平均体长为12.15 cm,养殖密度为50尾/m3。试验结束时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为369.15 g,平均体长为24.24 cm,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平均为0.41%/d,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平均为0.11%/d,体长的平均日增长量为0.072 cm,体质量(m)与体长(L)的幂函数关系式为m=0.0054L3.5153(r2=0.9928),b为3.5153。试验结果表明,在陆基推水集装箱水产养殖系统中,大口黑鲈生长正常。该结果可为陆基推水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提供技术参考。
    2022 Vol. 41 (4): 622-628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2842 KB)  ( 132 )
    629 狼鳗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刘宇岩, 李凤辉, 朱文静, 边力, 葛建龙, 刘长琳, 曲江波, 高文磊, 陈四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86
    在海水温度10.0~16.0 ℃条件下,观察狼鳗幼鱼的生长特性,对狼鳗幼鱼相关生长数据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初孵幼体[平均体质量(0.05±0.01) g,平均体长(4.30±0.01) cm]经11个月生长,平均体质量可达(500.35±44.47) g、平均体长可达(72.65±6.32) cm。体质量(m)与月龄(t)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m=5.7228t2-21.545t+13.863,r2=0.9868,平均日增量1.52 g/d,其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2.79%/d;体长(L)与月龄之间呈线性相关:L=6.3452t-1.4895,r2=0.9824,平均日增长0.21 cm/d,其平均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86%/d。体质量与体长回归曲线为m=0.0033L2.8258 (r2=0.9705),b为2.8258,幂函数指数小于3,体质量、体长增长速度不一致,正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体长在7.6月龄出现拐点,体质量未出现拐点。体长的变异系数为0.15%~8.95%,体质量的变异系数为1.79%~11.80%,生长离散呈加剧—减弱的变化规律。肥满度为0.06~0.30,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0.0~16.0 ℃内,狼鳗11个月可生长至500 g,低温下生长快速,可高密度养殖,很有开发前景。
    2022 Vol. 41 (4): 629-635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201 KB)  ( 577 )
    636 海表面温度变化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变动
    刘杉, 张子健, 吴佳怿, 余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56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秘鲁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且经济价值极高,其资源丰度和栖息地分布与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紧密关联。基于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秘鲁海域的作业数据,利用栖息地模型探索秘鲁海域海表面温度分别上升0.5、1.0、2.0 ℃和4.0 ℃情境时茎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变动规律,科学评价海域海表面温度升高对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预测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当海域海表面温度上升时,9—12月茎柔鱼适宜(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6)和最优(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8)栖息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栖息地经度和纬度重心分别向东部和南部海域转移。当海域海表面温度由升高0.5 ℃至升高4 ℃变化时,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均值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研究表明,秘鲁外海海域海表面温度上升0.5、1.0、2.0 ℃和4.0 ℃情境时,茎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向东南方向移动。未来开发和利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时,需考虑海域海表面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2 Vol. 41 (4): 636-644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6736 KB)  ( 126 )
    645 辽东湾饵料微藻粒级区划研究
    刘苏萱, 宋伦, 胡超魁, 王昆, 刘印, 张明亮, 董少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17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研究辽东湾海域微藻粒级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辽东湾4个季节主要以小粒级微藻为主,优势种为抑食金球藻、细小微胞藻、微拟球藻属、葡萄藻属。春、夏、秋、冬季小粒级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高达(51±14)%、(43±14)%、(49±6)%、(42±4)%,中粒级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为(29±7)%、(34±15)%、(24±5)%、(42±4)%,大粒级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为(21±10)%、(23±13)%、(27±3)%、(17±4)%。辽东湾微藻饵料供饵力主要为春、夏季贡献,春季供饵力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顶部及中部,夏季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南侧和西侧海域。辽东湾整个海域实际可承载贝类养殖容量:春季为155 g/m2、夏季为203 g/m2、秋季为48 g/m2、冬季为33 g/m2。本研究结果可为滤食性贝类科学增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2022 Vol. 41 (4): 645-651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3400 KB)  ( 115 )
    652 鸭绿沙塘鳢种群繁殖力和初次性成熟研究
    段友健, 骆小年, 李文康, 韩牧轩, 吴晨, 童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18
    为探明辽宁东部地区鸭绿沙塘鳢种群的繁殖力和初次性成熟等生物学指标的关系,2018年8月、10月,2019年1月和2020年10月,用地笼(网目1.5 cm)和电鱼机分别在鸭绿江支流(大洋河、瑷河和蒲石河)、太子河上游和碧流河上游采集到319尾1~4龄鸭绿沙塘鳢,其中性成熟样本鱼160尾(雌118尾、雄42尾),研究其种群繁殖力和初次性成熟等生物学特性。L50%方法估算结果显示,鸭绿沙塘鳢种群初次性成熟雌鱼体长为64.9 mm,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96.1 mm,对应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为1.1龄和2.2龄。质量分析法测定表明,鸭绿沙塘鳢种群的平均绝对繁殖力为(1200.25±942.12)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40.06±11.92)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性腺质量呈幂函数相关关系,与体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而与年龄相关性较低。综上所述,鸭绿沙塘鳢是一种繁殖力低、初次性成熟较早的鱼类。
    2022 Vol. 41 (4): 652-657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115 )
    658 不同藻类对脊尾白虾生长及呈味氨基酸的影响
    赵真慧, 吕美琪, 崔李伟, 庞智予, 张庆起, 高焕, 阎斌伦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32
    为探究养殖水环境中不同种类的微藻对脊尾白虾的生长存活以及摄食后对体内呈味氨基酸的影响,选用体质量(0.90±0.13) g、体长(4.43±0.47) cm的脊尾白虾,饲养在55 cm×40 cm×30 cm的养殖箱中,投喂配合饲料,再分别加入海水小球藻、微拟球藻、小新月菱形藻,藻类密度维持在106个/mL,对照组不添加藻液。每周测量虾体长和体质量,试验结束时计算虾的存活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4周的饲养结果显示: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存活率最低[(13.33±3.82)%];微拟球藻组的存活率最高[(65.00±11.46)%],高于对照组[(40.00±6.61)%];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的质量增加率[(46.35±8.06)%]和特定生长率[(1.81±0.27)%/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拟球藻组质量增加率[(29.26±2.33)%]和特定生长率[(1.22±0.09)%/d]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新月菱形藻组的质量增加率[(6.10±2.81)%]显著低于对照组[(24.50±9.70)%](P<0.05)。微拟球藻组总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与其他组相比较低,水质相对较好,微拟球藻对脊尾白虾的养殖水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各项指标表明,小新月菱形藻环境不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海水小球藻和微拟球藻环境促进了脊尾白虾的生长。海水小球藻组脊尾白虾的呈味氨基酸总量为(30.84±0.12)%、微拟球藻组为(28.65±0.44)%、小新月菱形藻组为(29.15±0.70)%,海水小球藻组和小新月菱形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海水小球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可以提高脊尾白虾肌肉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等虾类的肌肉品质和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帮助。
    2022 Vol. 41 (4): 658-663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064 KB)  ( 82 )
    664 亚硝态氮对虾肝肠胞虫感染脊尾白虾的影响
    胡吉卉, 段健诚, 高阳, 陈姝含, 张庆起, 牟华, 赖晓芳, 高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16
    亚硝态氮是诱发虾类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状况及体内虾肝肠胞虫携带量的影响,设置0.008、3.000、6.000、9.000、12.000 mg/L 5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试验组,跟踪测定3周内脊尾白虾的生长指标和虾肝肠胞虫载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均随着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亚硝态氮6.000 mg/L组达最大值,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平均值分别为29%、0.8 cm和35.33%。脊尾白虾虾肝肠胞虫的载量随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6.000 mg/L组达到最低值,为4.4×103 拷贝/mg。试验结果表明,6.000 mg/L的亚硝态氮可抑制虾肝肠胞虫的传播,进而对脊尾白虾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感染虾肝肠胞虫的脊尾白虾的存活率和养殖产量。
    2022 Vol. 41 (4): 664-669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093 KB)  ( 75 )
    670 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张成赛, 尹文林, 李明, 曹铮, 蔺凌云, 潘晓艺, 沈锦玉, 王春凤, 姚嘉赟, 杨桂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38
    利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和亲和柱层析法提取制备大口黑鲈血清的免疫球蛋白,进而通过常规方法4次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组织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杂交瘤细胞筛选和单克隆化细胞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抗体效价、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反应。制备甲醛灭活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疫苗进而免疫大口黑鲈,利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制备获得2株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A9E7和C9B9,其腹水抗体效价可达1∶2.187×106和1∶7.29×105,两者对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的灵敏度为20 ng和10 ng,交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A9E7和C9B9均能与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特异性结合,A9E7与花鲈血清可发生交叉反应,而C9B9可与鳜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且两者与鲫、草鱼、团头鲂、翘嘴鲌、黄颡鱼、光唇鱼、黄鳝、泥鳅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无交叉反应。免疫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后,大口黑鲈体内抗体水平显著增加并于35 d时达到峰值,其抗体效价可达1∶1280。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大口黑鲈病害的早期病害监测、免疫应答规律研究和疫苗研发。
    2022 Vol. 41 (4): 670-675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268 KB)  ( 83 )
    676 急性盐度胁迫对美洲鲥幼鱼渗透调节的影响
    郭印, 戴习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13
    通过研究急性盐度胁迫对美洲鲥幼鱼血清渗透压、Na+/K+-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美洲鲥养殖过程中控制适宜盐度提供理论依据。在淡水及盐度5、10、20环境下进行96 h养殖试验并分阶段测定各组血清渗透压、鳃丝Na+/K+-ATP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随时间变化试验组幼鱼血清渗透压呈先升后降最终逐渐稳定的趋势,其中盐度5试验组渗透压显著低于盐度10、20试验组(P<0.05)。试验期间各试验组Na+/K+-ATP酶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盐度20试验组96 h时Na+/K+-ATP酶活性出现下降,显著低于盐度5、10试验组(P<0.05),盐度变化越大该酶活性上升趋势所用时间越长。盐度5、10试验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48 h升高至峰值后下降,盐度20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试验期间未出现升高,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盐度变化越大过氧化氢酶活性越易受到抑制。美洲鲥幼鱼在盐度5和10的急性胁迫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022 Vol. 41 (4): 676-681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177 KB)  ( 146 )
            综述与专论
    682 牡蛎中营养、呈味及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李旭东, 彭吉星,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赵新楠, 冯志华, 谭志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45
    2022 Vol. 41 (4): 682-694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1386 KB)  ( 157 )
    695 鱼类死亡系数估算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长浩, 花传祥, 朱清澄, 石永闯, 汪金涛, 李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07
    2022 Vol. 41 (4): 695-705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301 KB)  ( 217 )
    706 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谢玺, 王庆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72
    2022 Vol. 41 (4): 706-714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960 KB)  ( 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