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2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715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乌鳢皮肤白化的分子机制
    李岩, 周燕, 雷骆, 苏建, 樊威, 罗煜, 李俊婷, 高贺, 周朝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23
    为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理,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白乌鳢和乌鳢皮肤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白乌鳢皮肤组织与乌鳢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数为694个。GO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过程、细胞联接和转运活性等通路上。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与皮肤白化相关的酪氨酸代谢通路上。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分析发现,相对于乌鳢,白乌鳢纯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多,而杂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少。基于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的结果,筛选出酪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黑尿酸酶基因和乙醇脱氢酶5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错义突变,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未找到突变位点。试验结果表明,乌鳢皮肤白化除与酪氨酸代谢通路有关,还可能与黑色素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导致皮肤中色素沉积减少有关。试验结果将丰富白乌鳢和乌鳢的基因资源,为进一步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2022 Vol. 41 (5): 715-726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4212 KB)  ( 208 )
    727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资源评价
    崔明远, 田思泉, 麻秋云, 范青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70
    依据2015—2018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蓝圆鲹的生活史参数,采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分析其渔业开发状态,并探讨死亡系数、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估的影响。蓝圆鲹渐近叉长的估计值为26.00 cm,生长速率为0.19/a,自然死亡系数(M)为0.55,总死亡系数(Z)为1.41,当前捕捞死亡系数(F)为0.86。根据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模型,估计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下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曲线。当前蓝圆鲹的F0.1为0.596,Fmax估计值为3.602,F20%为0.421,F40%为0.220,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当自然死亡系数由0.35增至0.85时,当前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10.29和0.79。蓝圆鲹拐点叉长为17.79 cm,临界叉长为13.58 cm,当前开捕叉长(12.76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叉长,表明当前捕捞压力过大。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虽尚未处于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F0.1<F<Fmax),但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蓝圆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合理降低捕捞强度,提高开捕叉长,加强资源养护和管理。单位补充量模型结果对参数敏感,提高相关参数的精确性对模型准确估计至关重要。
    2022 Vol. 41 (5): 727-737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2757 KB)  ( 156 )
    738 乌苏里拟鲿igf基因克隆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魏梦雅, 王思梦, 宁静, 范帆, 朱传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6
    为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igf与生长性状间的关系,以近缘物种igf基因为参考,克隆乌苏里拟鲿igf1和igf2基因序列,并利用关联分析法分析其多态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获得igf1基因全长cDNA 124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igf1基因部分DNA序列10 922 bp,igf1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获得igf2基因全长cDNA 2008 bp,ORF长741 bp,编码246个氨基酸,igf2基因DNA部分序列3700 bp,igf2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两基因编码的IGF1和IGF2氨基酸序列均与黄颡鱼相应序列的一致性最高(96.9%和96.7%)。在igf1基因中共检测到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其中1个位于外显子,4个位于内含子,并检测出7个微卫星位点;在igf2基因中共检测到5个SNP位点,其中1个位于外显子、4个位于内含子,并检测出5个微卫星位点。挑选igf1和igf2基因中位于外显子的SNP位点与5个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但未检测到显著关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乌苏里拟鲿igf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2 Vol. 41 (5): 738-748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3811 KB)  ( 172 )
    749 红鳍东方鲀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李伟缘, 熊玉宇, 王子维, 张琦, 姜洁明, 闫红伟, 刘鹰, 刘奇, 李美沅, 王秀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8
    为查明红鳍东方鲀性腺的发育规律,采用组织学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采集的不同发育时期红鳍东方鲀样本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雌鱼属一次性产卵类型,精巢和卵巢均为封闭型。根据精子和卵子发生过程可知,雄鱼精巢属于全囊成熟型,雌鱼卵巢属于部分同步型。根据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卵黄物质的积累和滤泡细胞变化特征,将卵子发生划分为6个时相;根据生精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将精子发生分为5个阶段。根据性腺的外部形态特征、大小、颜色以及组织学特征等,将红鳍东方鲀卵巢及精巢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时期。此外,雄鱼、雌鱼性腺指数在进入发育期后快速升高,Ⅴ期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发育前水平(P<0.05),产卵排精后,明显降低(P<0.05),与性腺发育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在雄鱼精巢发育过程中肝脏指数在Ⅱ期和Ⅲ期无显著差异(P>0.05),随性腺发育在Ⅳ期开始显著下降(P<0.05)。雌鱼变化不同于雄鱼,雌鱼肝脏指数在各个时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鱼、雌鱼的肥满度在整个繁殖周期变化并不突出(P>0.05)。上述研究成果对红鳍东方鲀繁殖生物学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2022 Vol. 41 (5): 749-758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9979 KB)  ( 97 )
    759 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李晓宇, 冯丽娟, 徐乐, 王丽丽, 张美霞, 李淑英, 李纪彬, 徐永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08
    为探究大连地区某刺参养殖场仿刺参溃烂死亡的病因,自患病仿刺参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AP-1,经形态学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溶藻弧菌。人工回接感染试验采用腹腔注射感染、体壁创伤浸浴感染及浸浴感染3种攻毒方式,结果显示,仿刺参除浸浴感染未出现病变症状外,其他2种攻毒方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致死,且体壁创伤浸浴攻毒的半数致死密度为5.23×106 cfu/mL,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剂量为3.08×104 cfu/g。此外,对其毒力相关基因进行PCR检测,发现其携带有toxR、FlaA、Collagenase、fur、AspA、ompW和tlh 7种毒力相关基因。药敏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奥格门汀、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及阿米卡星6种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氯霉素、氨曲南和新霉素5种抗生素表现为中介;而对其他16种受试抗生素敏感。本试验结果可为大连地区仿刺参的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022 Vol. 41 (5): 759-768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3814 KB)  ( 222 )
    769 黑麦草与配合饲料对鲂鲌杂交种生长、消化及鱼肉品质的影响
    林欣, 郑国栋, 苏晓磊, 陈杰, 邹曙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4
    为比较鲂鲌杂交种(团头鲂♀×翘嘴鲌♂)在摄食黑麦草与配合饲料后生长、消化性能、鱼肉品质的差异,挑选鲂鲌杂交种幼鱼分别用黑麦草和配合饲料投喂30 d后,分析其生长、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消化道结构及鱼肉品质等。试验结果显示:(1)黑麦草组鱼的生长指标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但肠体指数、比肠长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2)黑麦草组鱼肉的水分含量较高,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并且黑麦草组的肌纤维面积也小于配合饲料组。(3)黑麦草组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比配合饲料组低,但淀粉酶活性较高;配合饲料组鱼的肝胰腺脂肪堆积、肠道褶皱杯状细胞增多。(4)电子舌分析显示,主成分分析图中两者的二维截距大小为黑麦草组>配合饲料组。(5)核苷酸分析表明,黑麦草组的5′-腺苷一磷酸(甜)、5′-肌苷一磷酸(鲜)含量均高于配合饲料组,而次黄嘌呤(苦)含量相对较少。综上,黑麦草和配合饲料对鲂鲌杂交种生长消化及鱼肉滋味影响较大,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的鱼体生长更快,而摄食黑麦草的鱼肌肉滋味更佳,肠道内消化酶活性会根据摄食饵料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2022 Vol. 41 (5): 769-777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3324 KB)  ( 190 )
    778 泥鳅鳃出血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王倩楠, 冯妍, 贾凌晨, 刘有华, 皮乔木, 徐思琪, 李联泰, 蔡月凤, 安贤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5
    泥鳅鳃出血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易发疾病,自病灶部位分离到优势病原菌JY5,随后自发病泥鳅养殖池底泥分离到可抑制病原菌JY5生长的拮抗菌CJT23。通过对菌株JY5和CJT23进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定病原菌JY5为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CJT23为边缘假单胞菌。对边缘假单胞菌CJT23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6种药物表现出敏感及中敏,提示在使用边缘假单胞菌CJT23防治泥鳅鳃出血病时应避免使用上述6种敏感及中敏抗生素;拮抗谱试验结果表明,边缘假单胞菌CJT23对病原菌维氏气单胞菌JY5、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创伤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性,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00±0.41)、(17.97±0.21)、(15.93±0.26)、(12.73±0.26)、(12.63±0.17)、(12.57±0.12) mm和(11.47±0.17) mm,而对豚鼠气单胞菌无抑菌效果。本试验结果可为泥鳅鳃出血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本材料依据,并为泥鳅的可持续性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2022 Vol. 41 (5): 778-787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2766 KB)  ( 185 )
    788 2019年舟山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团的关系
    胡亚丽, 梁君, 许永久, 郑基, 王慧君, 朱文斌, 郭爱, 张洪亮, 蒋日进, 吴丽航, 徐纪晓, 杨丽萍, 姜淇俊, 李立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37
    根据2019年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春季(4月)和秋季(11月)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对舟山近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与水团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SPSS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采用PRIMER软件分析春、秋季物种数量、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差异,利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春、秋两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优势种更替原因,初步探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将春、秋两季研究区域分别划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水团(1区)、上升流水团(2区)和舟山近海水团(3区),且3种水团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影响显著(P<0.05)。1、2、3区水团春、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平均相异性分别为71.04%、75.71%、91.70%,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大于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P<0.05),秋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大于春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季节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的低温、高含量叶绿素a有利于浮游动物优势种大量暴发;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较高,可能与温度较高、叶绿素a含量较低有关。
    2022 Vol. 41 (5): 788-798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7315 KB)  ( 70 )
    799 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对底泥细菌的影响
    王宇, 徐晓甫, 于莹, 郭彪, 高燕, 张雪, 张博伦, 张晶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73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于2018年9月对2014年投礁人工鱼礁区、2018年6月新投礁区和对照区进行表层沉积物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环境因子测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测序,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投礁2个月后,新投礁区的细菌群落结构逐渐与鱼礁区趋于一致,鱼礁区和新投礁区细菌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且差异显著(P<0.05)。从门类上看,变形菌门是渤海湾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菌种,对照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其他2个区域,厚壁菌门和蓝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区域。从种类上看,对照区细菌种类明显多于其他2个区域,鱼礁投放使细菌种类发生了聚集,硫氧化菌丰度显著降低,海洋伍斯菌和脱硫细菌丰度显著升高。环境因子检测表明,与本底值和对照区相比,人工鱼礁的投放使海域底泥的粒径变小,夏季溶解氧和硫化物含量降低。功能基因和影响因子相关分析表明,鱼礁区底泥细菌的硫还原反应影响了礁区的环境,同时礁区环境的改变也影响了菌群的结构。
    2022 Vol. 41 (5): 799-809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5447 KB)  ( 259 )
    810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熊向英, 王志成, 刘旭佳, 姚坤志, 梁志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46
    为比较循环水系统中各水处理单元细菌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该系统养殖池、沉淀池、蛋白分离池、生物滤池和海马齿浮床池水体中的菌群组成,并进行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其他池相比,生物滤池和海马齿浮床池中α-变形菌纲显著减少,拟杆菌门明显增高。疣微菌门在生物滤池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池。从属的水平分析,优势菌Loktanella在沉淀池和蛋白分离池的占比是其他池的2~3倍,Rubritalea在生物滤池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池。海马齿浮床池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均最高,生物滤池菌群丰度最低。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生物滤池和海马齿浮床池与其他样品相似度最低。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该循环水系统中细菌群落占优势的功能类群主要集中在新陈代谢方面。比较各单元细菌群落功能相似性发现,沉淀池和蛋白分离池较相似,生物滤池则与海马齿浮床池类似。另外氮代谢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在海马齿浮床池中更高。该试验结果可为构建适合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2022 Vol. 41 (5): 810-819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3174 KB)  ( 153 )
    820 不同管理方式下参池外源性沉降颗粒有机质的贡献率
    王玉龙, 张津源, 杨申, 李乐洲, 杨耿介, 雷兆霖, 周玮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2
    沉降颗粒有机质是仿刺参的重要饵料来源,为探明不同管理方式对仿刺参养殖池塘外源性沉降颗粒有机质占比的影响,选取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和养水机池塘进行试验研究,根据水温将3—9月划分为仿刺参生长期和休眠期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池塘内沉积物、悬浮颗粒物、沉降颗粒物和潮水中沉降颗粒物,应用稳定性同位素碳氮质量平衡方程,计算不同池塘外源性沉降颗粒有机质的贡献率,并利用碳氮比(总有机碳/总氮)对沉降颗粒有机质来源作初步判断。结果显示,试验池塘沉降颗粒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并且外源性沉降颗粒有机质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养水机池塘平均贡献率最低(81.01%),自然纳潮池塘最高(84.48%)。结合试验期间3种池塘内浮游生物量和营养盐含量的情况可以发现,养水机池塘的物质循环要快于其他2种池塘。说明养水机池塘内的物质循环速率最高,有利于自然增加池塘内养殖生物饵料,并保持较好的养殖环境。
    2022 Vol. 41 (5): 820-828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138 KB)  ( 163 )
    829 温度、盐度、流速和小球藻对青蛤吐沙净化的影响
    陈文超, 刘金虎, 杜以帅, 孙建明, 邱天龙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78
    从自然海区中采捕的青蛤含沙率极高,通常需要经过吐沙净化才能食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定量化口感测试为评价方法,研究温度、盐度、流速和投喂对青蛤吐沙净化效果的影响。温度设14、18、22、26、30 ℃共5个梯度;盐度设15、20、25、30共4个梯度;流速设10、20、40、80、160、320 L/h共6个梯度;设投喂和不投喂2个处理;试验开始后的第4、8、12、16 h进行取样。试验结果显示,青蛤在前4 h吐沙净化效率最高,在温度22 ℃、盐度30、流速40 L/h和不投喂条件下,吐沙4 h后口感测试得分便可达到9分以上。在低温和低盐条件下,青蛤吐沙净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提高流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净化效果;投喂小球藻组和不投喂小球藻组的吐沙净化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净化成本和饵料对青蛤食用口感影响的不确定性两方面考虑,青蛤吐沙净化时建议不投喂。
    2022 Vol. 41 (5): 829-835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794 KB)  ( 160 )
    836 青蛤I型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DNA表达
    冯付霭, 赵震, 陶妍, 谢晶, 钱韻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57
    I型溶菌酶是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重要蛋白质免疫因子,具有良好的抗病原微生物功能。通过反转录PCR自青蛤闭壳肌中克隆到I型溶菌酶(CslyI)基因,以pPICZαA为表达载体、毕赤酵母X-33为工程菌,构建重组毕赤酵母菌株X-33/pPICZαA-CslyI,经高质量浓度博莱霉素培养基筛选获得高拷贝重组菌株。该菌株在28 ℃、250 r/min条件下,经1%甲醇诱导表达72 h后获得蛋白质类表达产物。Western blot和MALDI-TOF/TOF质谱分析表明,该表达产物为预期的重组青蛤I型溶菌酶;进一步的抑菌试验证明,该重组青蛤I型溶菌酶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活性,并且显示良好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可为无脊椎动物来源I型溶菌酶的制备提供基于重组毕赤酵母的生物合成技术。
    2022 Vol. 41 (5): 836-843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3240 KB)  ( 202 )
    844 投饲率对鲻幼鱼生长性能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童潼, 许明珠, 董兰芳, 韦媛媛, 梁钰, 张琴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2
    在适宜的投饲率范围内,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鱼类的生长性能得到增强。为探明不同投饲率对鲻幼鱼生长、体成分、肝脏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以平均体质量(37.96±0.89) g的鲻幼鱼为试验对象,设置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饲率(2.5%、5%、10%和15%),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养殖56 d后测量各指标。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投饲率对鲻幼鱼的质量日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全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肝脏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成活率、脏体指数、粗灰分含量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投饲率的升高,鲻幼鱼质量日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粗脂肪含量、肝脏蛋白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呈先增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全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随投饲率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肝脏脂肪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投饲率的增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投饲率为10%时达到最大值。综合生长速率、饲料利用率、营养成分含量及消化酶活性、免疫酶指标来分析,确定鲻幼鱼的最适投饲率为10%。
    2022 Vol. 41 (5): 844-850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1171 KB)  ( 153 )
    851 澜沧裂腹鱼4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金方彭, 左鹏翔, 冷云, 吴俊颉, 熊合勇, 高海涛, 雷春云, 周睿, 李光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6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的方法对澜沧江中上游4个地理群体的40尾澜沧裂腹鱼野生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澜沧裂腹鱼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平均测序深度29.36×,得到467.67 Mb读长,测序Q30碱基含量平均为94.88%,GC含量平均为40.32%,获得498 199个特异位点扩增片段(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共213 644个,得到736 515个群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在黄登—大华桥、里底、乌弄龙和苗尾—功果桥4个地理群体中,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期望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90~1.97和1.36~1.57;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分布分别为0.16~0.50和0.21~0.33;根井正利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分别为0.25~0.34和0.32~0.50;多态信息含量依次为0.2655、0.2499、0.2463、0.1709,处于中低等多态水平;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依次为0.2653、0.2579、0.2561、0.2724;所有遗传多样性指数中,以黄登—大华桥群体最大且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群体间变异占2.91%,群体内变异占97.09%,说明变异多发生在群体内;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323~0.2588,遗传分化指数为-0.019~0.0817(P>0.05);系统进化树显示,4个地理群体出现交叉聚类的现象。综上,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濒危的原因可能是过度人为干扰,建议澜沧江中上游流域应当加大云南土著鱼类资源监控,加强人工增殖放流的质量和力度。
    2022 Vol. 41 (5): 851-859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156 KB)  ( 136 )
    860 稻虾鳝立体种养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张圆圆, 李泓, 贾滔, 彭新亮, 赵良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9
    为探明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在2020年8—10月于河南信阳选取1块2.0×104 m2稻渔综合种养试验基地,在环沟不同位置设置网箱养殖黄鳝,每15 d对网箱内、外及不同边侧环沟所设4个采样点内的水样进行采集和水温、溶解氧、pH、总磷、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等指标检测。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网箱内的水体溶解氧水平始终最低,且网箱内、外水体溶解氧均低于远离网箱的对侧环沟(P>0.05),4个采样点pH差异不显著,网箱内、外水体氨氮显著高于对侧环沟(P<0.05),亚硝态氮、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侧环沟(P<0.05)。网箱内、外水体总氮、总磷高于其他位点,总氮呈上升趋势、总磷呈下降趋势,对侧环沟内水体总氮、总磷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虽然会增加网箱内外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导致氮、磷含量升高,促进了附近水体氮、磷转化效率和反硝化过程的进行,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但网箱内溶解氧较低,影响水生动物健康生长。试验结果可为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2022 Vol. 41 (5): 860-867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793 KB)  ( 131 )
    868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菌毒力的初步研究
    李吉云, 沈辉, 孟庆国, 万夕和, 蒋葛, 乔毅, 成婕, 冯艳琴, 李浩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1
    近年来,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致死率较高,从病程上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本试验选取来自江苏不同地区的引发急性、亚急性的6株致病性副溶血弧菌,通过攻毒试验验证其毒力强弱,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菌株分型研究。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HY1669、SHY1776、SHY1777、SHY1833攻毒试验组的对虾死亡率显著高于菌株SHY1673、SHY1697(P<0.05)。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进行分型研究,菌株SHY1669、SHY1673、SHY1697、SHY1776、SHY1777、SHY1833分型结果为ST452、ST882、ST415、ST114、ST919、ST2355,其中ST2355为新序列型,其余均为已知序列型,且与ST1743同源性最高。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急性与亚急性菌株在进化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急性菌株主要出现在亚洲地区,而亚急性菌株出现在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在毒力方面存在强弱之分,但在多位点序列分型中未表现出亲缘关系的差异。
    2022 Vol. 41 (5): 868-875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2291 KB)  ( 134 )
    876 安格庄水库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演替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赵祺, 张秀文, 于佳, 叶敏, 崔晨, 石保佳, 侯润, 齐遵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53
    为探讨安格庄水库浮游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和鲢、鳙鱼产力情况,笔者于2019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对安格庄水库进行浮游生物及鲢、鳙鱼产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9属96种,夏季>秋季>春季;春季浮游植物呈“硅藻—蓝藻”的类型特征,夏、秋季节浮游植物均呈“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6.54 mg/L,秋季>春季>夏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4,春季>秋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24,在季节变化上与多样性指数一致。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83种,春季>秋季>夏季;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夏季过渡到以轮虫和部分原生动物为主,秋季则为原生动物、轮虫和少量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68 mg/L,夏季>春季>秋季;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4,春季>夏季>秋季;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16,秋季>春季>夏季。根据浮游生物生物量计算,鲢鱼产力为111.83 t,鳙鱼产力为215.84 t;鲢和鳙合理最大放养量分别为11.18万尾和43.17万尾,鲢和鳙合理放养比例约为1∶3.86。
    2022 Vol. 41 (5): 876-882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2834 KB)  ( 110 )
    883 中草药及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陶莎, 张效平, 商宝娣, 李小义, 姚俊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69
    为有效控制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点叉尾鮰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水煎法获得金银花、夏枯草、石榴皮等41味中草药的提取物,测定中草药及其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杀效果,包括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最小杀菌质量浓度3项指标,综合筛选出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试验结果表明,14种单方中草药具有抑菌圈,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低为黄连的7.81 mg/mL,综合最小杀菌质量浓度结果,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6种单方中草药,即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药物联用结果显示,6种单方之间未出现拮抗的比例为93.3%,联用效果较好的比例为80%;根据正交表设计的25组复方结果显示,V(石榴皮)∶V(诃子)∶V(紫花地丁)∶V(苏木)∶V(黄连)∶V(乌梅)=2∶5∶1∶2∶3∶4(M-10复方组)的综合抑菌效果最好。本结果可为中草药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2 Vol. 41 (5): 883-890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013 KB)  ( 201 )
            综述与专论
    891 海洋微藻小粒级化趋势的环境驱动机制浅析
    刘印, 宋伦, 刘苏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90
    2022 Vol. 41 (5): 891-898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1032 KB)  ( 131 )
    899 海蜇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李玉龙, 高祥刚, 鲍相渤, 付杰, 李轶平, 苏浩, 孙明, 李云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96
    2022 Vol. 41 (5): 899-904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1006 KB)  ( 171 )
    905 东太平洋茎柔鱼与智利竹筴鱼的资源与环境研究进展
    冯志萍, 余为, 陈新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17
    2022 Vol. 41 (5): 905-914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1759 KB)  (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