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1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475 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渗透调节的影响
    熊大林, 段亚飞, 陈成勋, 孙永旭, 董宏标, 詹爱军, 张家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81
    将体质量(6.77±0.51) g凡纳滨对虾饲养在200 L玻璃纤维桶中,每桶50尾,设置2个温度(恒温30 ℃和1 h内由30 ℃急升至33 ℃),每个温度设置以氯化铵溶液调节的4个氨氮质量浓度(0、5、15、25 mg/L),共8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胁迫72 h时测定鳃中Na+/K+-ATP酶与Ca2+-ATP酶活性以及肌肉和鳃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渗透压生理调节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同一温度下,30 ℃时,25 mg/L氨氮组的Na+/K+-ATP酶活性和5 mg/L氨氮组的Ca2+-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而33 ℃时,3个氨氮胁迫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2)同一氨氮质量浓度下,30 ℃和33 ℃试验组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均差异显著,且25 mg/L氨氮质量浓度下33 ℃试验组酶活性显著低于30 ℃试验组(P<0.05);(3)氨氮质量浓度为15 mg/L和25 mg/L时,33 ℃试验组鳃和肌肉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均显著高于30 ℃组(P<0.05);(4)30 ℃和33 ℃试验组与氨氮胁迫下,肌肉中丙氨酸含量均随氨氮质量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且33 ℃试验组显著高于30 ℃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Na+/K+ -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会造成凡纳滨对虾渗透压生理调节功能紊乱。
    2021 Vol. 40 (4): 475-482 [摘要] ( 295 ) HTML (1 KB)  PDF (1120 KB)  ( 229 )
    483 拟穴青蟹、斑节对虾和缢蛏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
    赵艳飞, 钟声平, 王贤丰, 黄凌光, 刘旭佳, 熊向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76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2021 Vol. 40 (4): 483-491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142 )
    492 三疣梭子蟹可食组织对无机砷的富集和释放
    赵艳芳, 宁劲松, 康绪明, 丁海燕, 翟毓秀, 尚德荣, 盛晓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175
    将全甲宽(140.02±15.14) mm经暂养净化的成熟雌三疣梭子蟹放在500 L的聚乙烯水族箱中,加入由砷酸钠和三氧化二砷母液配制成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质量浓度分别为0.01 mg/L和0.10 mg/L的海水。对照组为无机砷质量浓度为(1.18±0.16) μg/L的过滤新鲜海水,不添加无机砷。半静态的暴露7 d富集试验中,每隔24 h换水1次,第1、3、5、7天随机取梭子蟹3只,立即解剖分离出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于超低温冰箱中-80 ℃保存,用于测定3种可食组织中总砷的含量。28 d释放试验中,各试验箱中换成自然海水,每隔24 h完全换水1次,第7、14、21、28天随机取梭子蟹3只,立即解剖分离出上述3种可食组织,同样方法处理和测定,研究三疣梭子蟹在不同质量浓度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暴露7 d和释放28 d后的生物富集和释放转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的可食组织对2种无机砷的富集能力较弱,肝胰腺组织中总砷含量在富集试验期间呈现先显著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肌肉组织与性腺组织中均无明显的富集趋势,在释放试验期间,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总砷含量呈下降趋势,肌肉组织中总砷含量变化不明显。对照组三疣梭子蟹3种可食组织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不同,肌肉与性腺中的砷主要以砷甜菜碱和二甲基砷形态存在,而肝胰腺中的砷主要以砷甜菜碱形态存在。试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对三价无机砷的生物利用度高于五价无机砷,无机砷主要积累在肝胰腺组织中,而肌肉与性腺组织中无无机砷累积。
    2021 Vol. 40 (4): 492-5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127 )
    501 基于地标点法的绥芬河绒螯蟹种群鉴定
    姜晓东, 成永旭, 杨雨虹, 吴旭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16
    为探究绥芬河流域野生绒螯蟹的种群现状,2017年9—11月和201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苏省镇江市、广西省北海市和日本兵库县的天然水域中各采集野生雌、雄绒螯蟹样本各15只,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绥芬河野生绒螯蟹与以长江水系为代表的中华绒螯蟹,以及与以日本本土和我国合浦水域为代表的日本绒螯蟹的形态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长江与绥芬河群体部分重叠并形成较为集中的一块区域;日本与合浦群体形成另外一块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绥芬河和长江群体仅个别样本相互误判,判别准确率为87%~93%,而合浦和日本水域野生绒螯蟹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4)聚类分析先将长江和绥芬河群体聚为一支,然后将合浦和日本本土群体聚为另外一支。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将绥芬河流域野生绒螯蟹归类为中华绒螯蟹,但仍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加以辅助证实。
    2021 Vol. 40 (4): 501-507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3288 KB)  ( 155 )
    508 急性高温胁迫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组织损伤及HSPs基因表达的影响
    陆健, 张佳佳, 周国勤, 王佩佩, 庆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95
    将25 ℃(对照组)下暂养的体质量(9.87±1.20) g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直接放入28、31、34、37 ℃水环境中,0、6、48 h时取肝脏和鳃组织,探究不同温度应激后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肝脏、鳃组织结构损伤及HSPs基因在这些组织中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28 ℃和31 ℃组肝脏和鳃组织均与对照组无差异,34 ℃肝脏和鳃组织出现轻微的细胞水肿,37 ℃则出现肝细胞空泡化、细胞间界限杂乱模糊、细胞核溶解,鳃小片末端出现膨大且弯曲,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涨破。在不同水温下,HSP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同。6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 ℃时表达量最高;48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相较于6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除31 ℃组鳃组织HSP70);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7 ℃组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使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产生一定应激损伤,因此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度胁迫对鱼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2021 Vol. 40 (4): 508-515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3580 KB)  ( 224 )
    516 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肖瑶, 蒋经伟, 李石磊, 董颖,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21
    为探究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中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分别利用雌性和雄性仿刺参成参的体腔细胞,通过线性连续梯度非变性电泳结合邻苯二酚发色技术鉴定和分离出4种酚氧化酶(AjPO4、AjPO5、AjPO6和AjPO7),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4种酚氧化酶最适pH分别为9.0、8.0、9.0和8.0。沸水浴处理显示,4种酚氧化酶均有一定的耐热性,且AjPO4、AjPO5和AjPO6的耐热性强于AjPO7。4种酚氧化酶均可催化邻苯二酚、左旋多巴、多巴胺和对苯二酚,但不能催化酪氨酸,且4种酚氧化酶对邻苯二酚的米氏常数最小,表明4种酚氧化酶均属于漆酶型酚氧化酶,并对邻苯二酚的亲和力最高。4种酚氧化酶均可被Mn2+和Fe2+显著激活,表明仿刺参成参酚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发挥可能受到体内二价金属离子的调节。4种酚氧化酶的活性除了受到柠檬酸、亚硫酸钠、抗坏血酸抑制外还受到铜离子螯合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抑制,表明4种酚氧化酶均为含铜的金属酶。仿刺参成参酚氧化酶的这些酶学特性将为进一步了解仿刺参酚氧化酶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机制提供参考。
    2021 Vol. 40 (4): 516-522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5968 KB)  ( 248 )
    523 性类固醇激素在虾夷扇贝成体组织中的分布
    郭振义, 谢欣冉, 李亚娟, 刘亮洁, 张丽靖, 吴绍轩, 张玲玲, 王师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59
    性类固醇激素在动物性别分化、生殖、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于性类固醇激素在软体动物中是否存在合成、转化、运输等过程,目前所知甚少。本试验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孕酮、睾酮和雌二醇在雌性和雄性虾夷扇贝成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肝胰腺中孕酮占比(80%)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提示孕酮可能在肝胰腺合成或吸收;血淋巴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最高,暗示性类固醇激素可能在血淋巴中积累;3种激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扇贝体内存在激素的转化。3种激素含量在雌、雄个体的大部分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雌贝性腺和肝胰腺中的雌二醇/睾酮显著高于雄贝,表明雌性个体的性腺和肝胰腺中存在较高雌二醇转化能力。本试验结果将为深入了解性类固醇激素在软体动物中的合成与转化提供重要参考。
    2021 Vol. 40 (4): 523-529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1431 KB)  ( 135 )
    530 长江中游湖泊翘嘴鳜、大眼鳜与其“中间类型”的形态学差异
    朱书琴, 赵金良, 周云红, 吴红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98
    为鉴定和区分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采集到的兼具翘嘴鳜和大眼鳜的“中间类型”样本。比较测定“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的可数性状(鳍条数目和鳃耙数目)和形态框架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STRUCTURE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间类型”在眼睛大小、上颌骨后端是否伸达眼后缘、头背部隆起程度3项分类鉴别指标上介于翘嘴鳜与大眼鳜之间;“中间类型”可数性状(鳍条数目、鳃耙数目)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均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显示,“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明显差异的性状表现在上颌骨与眼睛的相对位置、眼径、头背部隆起程度、尾柄长度方面;主成分分析显示,头后及背前部的框架性状和体高是“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形态差异的主要成分;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3个群体的判别方程,翘嘴鳜、大眼鳜和“中间类型”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81.8%、85.4%,综合判别率为85.6%;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间类型”形态特征介于翘嘴鳜和大眼鳜之间,偏向大眼鳜。以上结果可为研究长江水系鳜鱼种内变异或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2021 Vol. 40 (4): 530-536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1976 KB)  ( 191 )
    537 2020年春季大连浅海局部区域海洋生物死亡调查与分析
    吴金浩, 宋广军, 宋伦, 王摆, 张毅敏, 印明昊, 王召会,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41
    对大连浅海局部区域海洋生物死亡事件进行现场调查与样品采集,经种类鉴定统计与分析,多方面探讨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个地点共采集到10门52种海洋生物,种类数整体表现为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5种)>环节动物(7种)>棘皮动物(5种)>脊索动物(4种)>其他门类(各1种);出现死亡的种类有38种,其中棘刺锚参、大蝼蛄虾、长竹蛏和细长竹蛏死亡量尤为明显。经分析,排除了水质污染、病害疾病和局部低氧等导致本次大规模海洋生物死亡的可能,大风条件下的极端海况改变了浅海海洋生物栖息地环境,使其无法逃离,短时间内大幅降温、降雪的共同作用是导致此次灾害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本调查结果可为政府开展类似突发生态环境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2021 Vol. 40 (4): 537-543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750 KB)  ( 243 )
    544 不同处理的红茶与绿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
    陈学豪, 武玉强, 杨志, 周立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42
    有毒赤潮暴发会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寻找抑藻材料对控制赤潮具有重要意义。以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研究红茶与绿茶对该藻短期及长期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比较茶叶干粉、水浸提液以及茶渣的抑藻效果提出合理的应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1 mg/mL的绿茶和红茶浸提液的5 h抑藻率分别高达(99.45±0.39)%和(100.00±0.00)%,绿茶及红茶浸提液1 h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85 mg/mL和0.87 mg/mL;绿茶渣抑藻作用强于红茶渣,处理质量浓度越低二者抑藻效果差别越大,0.80 mg/mL绿茶渣和红茶渣的抑藻率最高值分别为(94.56±1.03)%和(22.17±1.66)%,绿茶渣及红茶渣1 h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是3.39 mg/mL和8.96 mg/mL;1 mg/mL茶粉从24 h起可维持高抑藻率[(绿茶粉≥(94.23±0.64)%,红茶粉≥(88.31±2.35)%)]到120 h,绿茶粉24 h前抑藻率高于红茶粉,48 h后二者抑藻率无显著差异。各质量浓度72 h的平均抑藻率表明,茶浸提液质量浓度低于0.63 mg/mL时绿茶平均抑藻率是红茶的1.95~3.72倍,茶渣质量浓度在0.80~8.00 mg/mL时绿茶平均抑藻率是红茶的1.19~4.24倍。说明绿茶抑藻作用优于红茶,绿茶渣是一种有前途的抑藻材料。
    2021 Vol. 40 (4): 544-552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2384 KB)  ( 130 )
    553 日本无针乌贼胚胎期眼部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李少刚, 李永芹, 许乐乐, 陈道海, 王锂韫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52
    为探究日本无针乌贼胚胎期眼部发育的相关调控机制,通过基因功能分析,从前期试验构建的日本无针乌贼胚胎发育期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与眼部发育密切相关的SIX Homeonox 3 (six3)、Eyes Absent (eya)、及Paired Box 6 (pax6)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3个基因在胚胎发育的3个时期——眼原基形成期(SJ1)、功能器官分化期 (SJ2)、幼体孵化期 (SJ3)8个阶段中相对表达量及变化趋势。试验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在胚胎不同发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six3、eya基因从眼原基形成期到幼体孵化期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并随胚胎发育而显著增加;pax6基因相对表达量从眼原基形成期到功能器官分化期呈上升趋势,而从功能器官分化期到幼体孵化期呈逐渐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six3、eya、pax6基因在基因转录控制网络中发挥不同调节作用,对调控胚胎期眼部发育有重要意义。
    2021 Vol. 40 (4): 553-560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1918 KB)  ( 150 )
    561 湛江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检测与分析
    丁秀琼, 黄武, 刘建芳, 雷晓凌, 麦嘉惠, 黄健勇, 聂芳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13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文蛤、华贵类栉孔扇贝等鲜活样品和罗非鱼片、熟虾等冷冻样品中分离的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内酰胺类和磺胺类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分析,同时PCR扩增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以检测湛江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ESBLs、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均对1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对红霉素(90.4%)、复方新诺明(55.8%)、四环素(53.8%)、头孢噻肟(51.9%)的耐药率较高;76.9%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最多对9大类抗生素耐药;确证为产ESBLs菌株10株(19.2%),8株携带blaTEM基因,7株携带blaSHV基因,未检出blaCTX和blaOXA基因;检出PMQR菌株15株,检出率为28.8%,其中15株同时携带qnrA、aaac(6′)-Ib-c、qepA 3种耐药基因,9株携带qnrS基因,8株携带oqxB基因,1株携带qnrD基因,未检出qnrB、qnrC和oqxA耐药基因;2株大肠埃希氏菌同时携带ESBLs基因和PMQR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湛江地区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普遍耐药,且耐药谱广。菌株同时携带ESBLs基因和PMQR基因,有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可能。
    2021 Vol. 40 (4): 561-57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185 )
    571 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
    陈志, 魏成陈, 胡丰晓, 黄健, 李伟鹏, 连晨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75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对Cd2+、Mn2+、Zn2+、Cu2+的耐受能力,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与4种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种重金属离子对试验菲律宾蛤仔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Cd2+,38.62、29.83、8.11、2.67 mg/L;Mn2+,712.58、421.57、188.74、61.27 mg/L;Zn2+,141.27、72.20、34.91、21.57 mg/L;Cu2+,29.88、12.06、3.62、0.79 mg/L;Cd2+、Mn2+、Z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61、0.22、0.01 mg/L。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毒性强弱依次为Cu2+>Cd2+>Zn2+>M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需特别关注。
    2021 Vol. 40 (4): 571-576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1487 KB)  ( 140 )
    577 草鱼养殖模式对气单胞菌属细菌群落影响分析
    徐先栋, 付辉云, 欧阳敏, 万国湲, 饶毅, 黄江峰, 周智勇, 刘礼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61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 底泥,置于装有135 mL 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2021 Vol. 40 (4): 577-582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3083 KB)  ( 145 )
    583 厚颌鲂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曲焕韬, 廖建新, 代伟, 刘勇, 鲁雪报, 杨元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160
    为研究厚颌鲂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胃内容物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以体质量(38.17±2.45) g的厚颌鲂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15.0±0.3) ℃条件下,分别在饱食后0、2、4、6、8、12、16、20、24 h测定胃内容物的湿质量,并利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以及平方根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残差平方和和残差的标准差确定平方根模型对厚颌鲂幼鱼胃内容物湿质量的拟合效果最优,拟合方程为:y0.5=0.951-0.036t(r2=0.899,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厚颌鲂幼鱼的胃排空率为0.036 g/h,80%理论胃排空时间为14.83 h。据此测算,养殖过程饵料投喂间隔以15 h为宜,投喂频率以2次/d为宜。
    2021 Vol. 40 (4): 583-588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1094 KB)  ( 117 )
    589 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早期预警分子检测
    崔淼, 吴敏, 刘茹, 黎晶晶, 张辉杰, 许德麟, 张其中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191
    为提高罗非鱼链球菌病发前的早期预警,根据海豚链球菌的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和无乳链球菌的Sip基因特异性序列,分别合成特异性检测引物,经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较低含量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分子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可扩增出870 bp无乳链球菌和614 bp海豚链球菌的特异性片段,而迟钝爱德华氏菌、维氏气单胞菌、创伤弧菌、温和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均为阴性;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9.84×10-5 ng/μL和9.30×10-5 ng/μL,菌液最低检测量分别为2.76×103 cfu/mL和2.51×103 cfu/mL,远低于其半致死密度107 cfu/mL;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混合感染的模拟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技术的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检出率较高,可用于较低含量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快速鉴别,为罗非鱼链球菌的早期预警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2021 Vol. 40 (4): 589-595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852 KB)  ( 155 )
    596 金钱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早期发育研究
    邓平平, 施永海, 徐嘉波, 蒋飞, 袁新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15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成;臀鳍在13日龄时排泄孔与尾下骨之间出现6根软骨质的支鳍骨,22日龄时臀鳍前4根锐化臀刺,38日龄时臀鳍开始骨化;背鳍在13日龄时形成9枚软骨质的支鳍骨,21日龄背鳍前10~11根鳍条锐化成背棘,33日龄背鳍支鳍骨和鳍条相继开始硬骨骨化。在温度25.5~29.1 ℃,盐度由25逐渐降至1.7的养殖条件下,15日龄金钱鱼尾索上翘,主动捕食和运动能力增强,由仔鱼期转入稚鱼期;20日龄时开始出现栉鳞,可以逐渐盐度淡化;鱼棘出现后,苗种生产过程中应注意被刺伤。第1背棘为倒棘、臀棘的数量和栉鳞的出现是金钱鱼科在鲈形目分类划分的显著判断标志。金钱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早期发育环境适应、生产操作和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2021 Vol. 40 (4): 596-602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3839 KB)  ( 213 )
    603 1株拉萨裸裂尻鱼源致病性中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曾本和, 杨成年, 邱玉林, 王金林, 王万良, 王建, 朱成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157
    为查明引起拉萨裸裂尻鱼患病的病原菌,自濒临死亡的病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LS-01,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综合鉴定,同时探究菌株LS-0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LS-01为革兰氏阴性菌,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中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率超过99%,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综合鉴定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6 cfu/mL。药敏试验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
    2021 Vol. 40 (4): 603-609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133 )
    610 1株具有抑菌和氨氮降解功能的海洋放线菌筛选与鉴定
    汤曼利, 李舒馨, 彭云, 陈莹莹, 王亚楠, 马桂珍, 暴增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44
    以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37株海洋放线菌菌株无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并测定其抑菌谱;将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接种到氨氮质量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中发酵7 d,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液中的氨氮质量浓度,筛选出兼具抑菌和降解氨氮功能的放线菌优良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5株放线菌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F28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1.57±0.63) mm和(18.93±0.92) mm,且该菌株对供试的10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菌株F28具有氨氮降解能力,降解率为46.86%;结合抑菌作用测定结果,认为菌株F28兼具抑菌和降解氨氮功能,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初步鉴定F28菌株为梅久兰链霉菌。
    2021 Vol. 40 (4): 610-617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3106 KB)  ( 230 )
    618 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黄洋, 黎金海, 王文基, 郭煜文, 李广丽, 陈华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38
    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隶属于DMRT家族,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 RACE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脑中克隆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分别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克隆的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构建Dmrt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泰国斗鱼与龟壳攀鲈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mrt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及性别差异,在雄性个体中,Dmrt1基因在精巢和脾脏中特异表达,而在雌性个体中,Dmrt1基因在心脏中高表达,其次在脑、垂体、脾脏、肌肉、肾脏和肠道中也有少量表达,但未在性腺和肝脏中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受精卵的表达水平最高,而在原肠胚至心跳期表达量较低。Dmrt1可能在调控泰国斗鱼的雄性个体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 Vol. 40 (4): 618-623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2574 KB)  ( 272 )
            综述与专论
    624 鱼类重要免疫器官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罗智文, 董志祥, 林连兵, 张棋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36
    2021 Vol. 40 (4): 624-634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1904 KB)  ( 312 )
    635 渔用口服疫苗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袁高亮, 朱雷, 孔祥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88
    2021 Vol. 40 (4): 635-642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166 )
    643 蓝点马鲛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瞿俊跃, 杨光明媚, 方舟, 陈新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184
    2021 Vol. 40 (4): 643-65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2254 KB)  ( 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