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683 罗非鱼AT2-R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
    文静, 郑树城, 柯紫姗, 王英英, 李莹莹, 莫绪兵, 张德锋, 尹纪元, 周文礼, 王庆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2
    为研究罗非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体质量(20±5) g罗非鱼AT2-R(OnAT2-R)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运用qRT-PCR分析OnAT2-R基因的组织分布及时相表达,同时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YFP-OnAT2-R,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最后通过罗非鱼脑细胞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利用qRT-PCR方法检测TiLV-S8片段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OnAT2-R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全长1338 bp,编码445个氨基酸,具有1个7次跨膜区域。在罗非鱼被检测的各个组织中,OnAT2-R基因均有分布,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和皮肤,脾脏和胃的表达量最低。健康罗非鱼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后,OnAT2-R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在肌肉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再增。成功构建了pEYFP-OnAT2-R,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nAT2-R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发现TiLV-S8节段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OnAT2-R是一个潜在的定位于细胞膜且具有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作用的细胞表面分子受体,这为后续深入研究罗非鱼湖病毒感染机理及罗非鱼抗病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2024 Vol. 43 (5): 683-693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4786 KB)  ( 46 )
    694 增喂无根萍对全州禾花鲤生长、营养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文露婷, 杜雪松, 李哲, 武霞, 黄姻, 覃俊奇, 黄博, 李旻, 邓潜, 林勇, 陈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1
    为探究增喂鲜活无根萍对全州禾花鲤生长性能、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结构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将全州禾花鲤幼鱼[体质量(2.44±1.11) g]分为两组,试验组每日投喂饲料+鲜活无根萍,对照组每日仅投喂饲料,养殖期12周后测定全州禾花鲤生长性能、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结构及消化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组全州禾花鲤的肥满度、饲料系数及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增喂无根萍的全州禾花鲤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指数和肠体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脾体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增喂无根萍的全州禾花鲤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1),粗灰分和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增喂无根萍的全州禾花鲤的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喂无根萍对全州禾花鲤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以及绝对优势菌的菌门数量无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与粗脂肪和总抗氧化能力正相关的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与胆固醇和粗灰分正相关的弯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强了肠道的物质降解、代谢、复制、修复与消化等功能;提高了前肠胰蛋白酶活性(P<0.01)。试验结果表明,日常养殖过程中,增喂鱼体质量2%的鲜活无根萍,可通过提高全州禾花鲤肠道菌群对物质的降解、代谢与消化功能,提高胰蛋白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全州禾花鲤生长性能,改善肌肉营养结构,无根萍可作为养殖全州禾花鲤的优质生物增喂饵料。
    2024 Vol. 43 (5): 694-706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5324 KB)  ( 28 )
    707 不同营养水平对鳜幼鱼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的影响
    马晨夕, 赵金良, 宋银都, 赵亮亮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8
    为探究正常投喂、葡萄糖注射和饥饿3种不同营养水平对鳜内源葡萄糖生成途径的影响,测定正常投喂、葡萄糖注射和饥饿3个试验组鳜的血糖含量、肝糖原含量、胰岛素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及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以及各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正常投喂组血糖、肝糖原含量均出现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降低。糖异生关键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受到抑制;果糖-1,6-二磷酸酶、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葡萄糖注射组血糖、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受到抑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不受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抑制。饥饿5、10 d,血糖水平糖原磷酸化酶活性显著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饥饿15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下降至饥饿前水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果表明,正常摄食的鳜血糖水平显著升高,糖异生途径无显著变化,糖原分解途径显著抑制。0~6 h血糖升高,推测为食物消化吸收所致,6 h 到达“高血糖”峰值。6~16 h食物消化吸收继续,葡萄糖吸收后,糖原合成明显提高,从而维持血糖平衡。由于血糖水平高,同时,糖原分解途径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活性0~12 h下降)。6 h 血糖最高,反映了鳜鱼维持“血糖平衡”的时间,如果血糖继续升高,可能会引起机体生理异常。故血糖水平对鳜糖异生和糖原分解途径影响不同,糖异生与糖原分解途径受血糖水平调节。
    2024 Vol. 43 (5): 707-716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3728 KB)  ( 28 )
    717 夏、秋季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分析
    刘志豪, 韩东燕, 高春霞, 叶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16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带鱼摄食习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排序来看,浙江南部近海带鱼主要以鱼类、浮游幼体、等足类和磷虾类为食,摄食的饵料生物达60余种,优势饵料种类为短尾类大眼幼体、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等。此外,带鱼的摄食习性随季节和肛长发生明显变化,在夏季,带鱼摄食鱼类、浮游幼体和等足类的比例较高;秋季则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随着肛长的增大,带鱼从摄食浮游幼体等小型饵料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个体较大的鱼类饵料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pH、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摄食习性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的了解,可为该海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024 Vol. 43 (5): 717-726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361 KB)  ( 21 )
    727 响应面法优化大孔树脂纯化仿刺参中皂苷工艺研究
    刘煜珺, 刘桂英, 于笛, 李龙, 傅志宇, 郑杰, 刘俣彤,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80
    为优化大孔树脂纯化皂苷Holotoxin A1(HA1)的最佳工艺条件,选择常用于纯化海参皂苷的4种不同结构的大孔树脂(AB-8、HP-20、D101和NKA-9),以皂苷HA1为标准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A1的含量,通过比较其静态吸附-解吸能力和静态吸附曲线,筛选合适树脂后,以粗皂苷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和醇洗体积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动态纯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显示,AB-8树脂对HA1纯化效果最好,最佳纯化工艺为:粗皂苷质量浓度25 mg/mL、流速1 mL/min、上样体积25 mL、水洗体积2倍柱体积、乙醇体积分数73%、醇洗体积7倍柱体积,此条件下,HA1回收率为91.40%,纯度由0.16%提高至0.58%。本试验得到的纯化工艺适用于仿刺参中皂苷HA1的纯化。
    2024 Vol. 43 (5): 727-736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4743 KB)  ( 16 )
    737 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及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
    刘伟, 胡清彪, 梅杰, 冯加岭, 马民, 李晓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6
    为探究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及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采集了山东滨州、江苏如东、辽宁蛤蜊岗3个地理群体的文蛤180枚,测量壳长、壳宽、壳高等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并进行了文蛤碳氮含量差异分析,贝壳和软体组织碳氮含量与形态性状及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地理群体中大部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壳宽与体质量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919、0.640、0.696。山东滨州群体软体碳含量与小月面长呈显著性相关(P<0.05),辽宁蛤蜊岗群体软体氮含量与壳高呈极显著性相关(P<0.01)。基于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壳宽、壳长、壳高分别是影响山东滨州、江苏如东、辽宁蛤蜊岗群体文蛤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3个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辽宁蛤蜊岗地理群体文蛤壳和文蛤软体组织的固碳能力高于山东滨州和江苏如东群体。本试验探讨了文蛤不同地理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及文蛤贝壳和软体碳氮含量差异,结果可为文蛤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低碳可持续渔业研究等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5): 737-745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5545 KB)  ( 23 )
    746 基于ND1基因石斑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何浩斌, 张国庆, 郜梓涵, 胡凯红, 林佳欣, 周萌, 黄燕华, 梁日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71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试验结果显示:37种石斑鱼ND1基因同源序列为645 bp,种间遗传距离0.0062~0.2636,平均遗传距离0.1547。以九棘鲈属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斑鱼属鱼类主要形成两个基本分支,大多数种类在进化树上聚类关系清晰,节点拥有较高支持率。部分形态分类存在争议的石斑鱼:吊桥石斑鱼/电纹石斑鱼、花点石斑鱼/白背石斑鱼、萤点石斑鱼/纹波石斑鱼,进化树上均聚为姐妹分支,但支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两两间ND1遗传距离均较大(大于2%),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黄鳍石斑鱼与细点石斑鱼ND1遗传距离仅为0.0062,进化树支长极短,两者在分子水平可能为同一物种。试验结果展示了37种石斑鱼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部分形态相似物种同种异名分类争议,可为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奠定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2024 Vol. 43 (5): 746-756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1481 KB)  ( 19 )
    757 臭氧对养殖水体中颗粒物的絮凝和破碎作用
    程翔宇, 刘兴国, 陈哲, 肖述文, 潘恒丰, 张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3
    为探明臭氧对水产养殖污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絮凝和破碎作用,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对循环水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中水体进行氧化处理,并对水体中的水质指标、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变化等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处理使水体中氨氮、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亚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处理后水体中总悬浮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随臭氧质量浓度的增大,总悬浮物去除率逐渐升高,臭氧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去除率最高(23.15%);臭氧输入养殖水体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随臭氧质量浓度增加絮凝效率逐渐升高,臭氧质量浓度为2.5 mg/L时,絮凝效率最高(33.61%)。试验结果表明,臭氧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亚硝态氮,并对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有絮凝作用。建议处理养殖用水适宜的臭氧质量浓度为1.5 mg/L,适宜的作用时间为4 min。
    2024 Vol. 43 (5): 757-766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1111 KB)  ( 21 )
    767 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张琴, 王洪, 陈煜, 赵大显, 盛军庆, 张万昌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9
    将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放入锅中煮沸,取出肌间骨各部位,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形态、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荷包红鲤的肌间骨数目为70~99(公式)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为78~92(公式)根,萍乡红鲫的肌间骨数目为62~89(公式)根;荷包红鲤和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荷包红鲤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种鱼肌间骨均存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但未见椎体小骨。肌间骨的类型均为简单型(“I”型、“卜”型、“Y”型)、中间型(一端多叉型、两端两叉型)和复杂型(两端多叉型、树枝型),简单型数目最多;3种鱼身体两侧的肌间骨数量不完全一致,不同部位肌间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左右两侧的肌间骨分布不同,但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其肌间骨时空发育规律,培育少或无肌间骨的鲤、鲫新品系提供基础资料。
    2024 Vol. 43 (5): 767-774 [摘要] ( 59 ) HTML (1 KB)  PDF (2453 KB)  ( 28 )
    775 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反硝化菌研究
    李雅媛, 张旺, 刘兴国, 肖述文, 江海鑫, 陆诗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0
    硝态氮去除对于养殖尾水再利用及达标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反硝化潜力和氮代谢通路特征,对其表面生物膜菌群结构和反硝化效率进行分析。Illumina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样本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 (20.31%~25.36%)和拟杆菌门 (14.42%~24.28%);在属水平上,红球菌属(0.28%~0.97%)、副球菌属(0.50%~0.99%)和假单胞菌属(0.15%~0.30%)等好氧反硝化菌主要负责硝态氮还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生物膜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基因丰度高于nirS基因和nosZ基因,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是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类群。原核生物功能注释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存在活跃的异养反硝化代谢途径,可能受制于有限碳源,反硝化菌之间,及其和生物膜优势菌属之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厌氧脱氮模拟试验表明,在不添加碳源条件下,填料生物膜可将对虾养殖水体硝态氮去除98.07%。基于上述氮代谢通路特征,本试验进一步提出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对虾养殖废水硝态氮去除优化策略。此结果为深入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氮素代谢通路及未来管理、利用填料生物膜内源性碳源和潜在反硝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5): 775-783 [摘要] ( 52 ) HTML (1 KB)  PDF (12051 KB)  ( 19 )
    784 EM菌对蓝藻的抑制作用
    周永佳, 刘兴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42
    为探究EM菌对蓝藻的抑制作用,分别在蓝藻(微囊藻属含量>95%、鱼腥藻属、颤藻属、螺旋藻属)藻液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0.40%、0.80%、1.60%、3.20%EM菌液(主要包括植物乳杆菌、热带醋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等),活菌总密度为1×108cfu/L,并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对溶液中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pH,蓝藻密度以及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0.80%、1.60%、3.20%EM菌液可显著降低溶液中的溶解性总氮质量浓度(P<0.05),且添加量越大,溶液中的溶解性总氮质量浓度越低;前3 d,EM菌液添加量为3.20%可显著降低溶液中的溶解性总磷质量浓度 (P<0.05);添加EM菌液对最终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影响不大,可以稳定溶液中的pH,对蓝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可达90.00%,抑制效果依次为0.80%>3.20%>1.60%>0.40%;添加EM菌液可降低溶液中的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作用效果依次为0.80%>1.60%>0.40%>3.20%,其中EM菌液添加量为0.80%、1.60%对降低溶液中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EM菌液添加量为0.80%对抑制蓝藻和降低总叶绿素a效果最佳,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蓝藻水华。本试验结果可为微生物菌群控制蓝藻水华暴发、调控养殖水体藻相结构等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5): 784-792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243 KB)  ( 41 )
    793 杭州湾北部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王淼, 洪波, 张丹, 晏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9
    为掌握杭州湾北部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组成及渔业生物学特征,于2018、2019、2020年5—8月凤鲚汛期采集凤鲚样品,利用幂函数、列联表卡方分析等方法对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的全长、体质量和性腺发育状况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湾北部凤鲚雌性繁殖群体全长分布为113~233 mm,优势全长组为130~150 mm和170~200 mm(总和73.2%);雄性繁殖群体全长为88~204 mm,优势全长组为110~140 mm(总和66.0%)。雌性体质量分布为3.6~29.7 g,优势体质量组为6.0~10.0 g和14.0~20.0 g(总和64.2%);雄性体质量分布为1.3~16.2 g,优势体质量组为2.0~8.0 g(总和90.0%)。雌性全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0.518×10-5L2.874(r2=0.978,n=984),雄性全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m=1.033×10-5L2.692(r2=0.957,n=661)。雌、雄性比为1.49∶1,雌性个体数显著多于雄性个体数(P<0.05)。雌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Ⅳ、Ⅴ期为主,性腺发育达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全长主要集中于140~150 mm和170~200 mm,雄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Ⅲ、Ⅳ期为主,性腺发育达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全长主要集中于110~150 mm。摄食等级以0和1级为主,个体数占比高达95.8%,空胃率仅为69.2%。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凤鲚雌性繁殖群体由多个世代群体组成,并在繁殖期内维持一定的摄食水平。
    2024 Vol. 43 (5): 793-800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13 )
    801 水杨酸对鼠尾藻抗高温逆性的影响
    王晓炜, 吕芳, 周革非, 吴海一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7
    为探明鼠尾藻对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水杨酸对其抗高温逆性的影响,将4株野生藻体置于1000 mL的锥形瓶中,在15 ℃(对照组)下培养及30 ℃(处理组)下分别加入0、1、5、50 mg/L水杨酸培养3 d,分析高温及水杨酸对鼠尾藻的生长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和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杨酸处理可显著促进高温下鼠尾藻的生长,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随水杨酸质量浓度的升高先升后降,5 mg/L水杨酸对生长的促进最为明显,比生长速率较高温胁迫组增加了589%,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有所升高,非光化学淬灭显著回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高温下显著升高,1 mg/L水杨酸处理进一步促进了HSP70基因的表达,而5 mg/L和50 mg/L的水杨酸处理则抑制了高温下HSP70基因的表达。试验结果可为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与抗逆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5): 801-807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22 )
    808 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
    罗寒雨, 刘笑, 郑菲菲, 毛天宇, 冯柯尧, 孙艳红, 祝东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40
    运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组织块联合酶消化法探究体质量(33.2±0.2) g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M199培养基、L15培养基、M199-L15)、3种培养容器(12孔板、6孔板、T25培养瓶)及有无CO2探究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条件,采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和染色体数目鉴定细胞,研究氯化铵(0、1、5、10 mmol/L)对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0.25%胰蛋白酶-EDTA消化翘嘴鳜肝脏组织获得细胞,接种到T25培养瓶,生长培养基为M199-L15(体积比1∶1)混合培养基并添加20%体积胎牛血清,在28 ℃含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第2~3天贴壁细胞占瓶底的25%~30%,第4~5天细胞长满瓶底的70%~80%,第6~7天得到可传代的原代细胞;传代后细胞饱满、增殖能力强,为上皮样和成纤维样的混合,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已传到10代;细胞线粒体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HQ731435.1)的一致率达99.05%,染色体数目为48条,证明此细胞来自翘嘴鳜;5 mmol/L和10 mmol/L氯化铵暴露对细胞形态和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建立了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为开展翘嘴鳜生物学、疾病学、营养学及遗传学等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为鱼类肝脏组织细胞原代培养和建系提供重要参考。
    2024 Vol. 43 (5): 808-816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5758 KB)  ( 19 )
    817 辽东地区北方须鳅种群结构分析
    段友健, 骆小年, 康漪, 李姣, 吴晨, 张志明, 孙述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5
    为探明辽宁东部地区北方须鳅的种群结构,2018—2019年在鸭绿江支流和太子河上游用网目1.5 cm地笼网采集到161尾北方须鳅,以脊椎骨为鉴定材料,分析年龄组成。调查结果显示:渔获物中雌性全长62~124 mm,体质量1.7~13.6 g;雄性全长71~130 mm,体质量2.1~14.6 g;年龄组成均为1~3龄,雌雄比为0.916∶1。全长50%方法估算结果显示,北方须鳅种群雌鱼初次性成熟全长79.3 mm,雄鱼初次性成熟全长98.9 mm,对应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为0.69龄和1.19龄。调查结果表明,北方须鳅是一种个体小、年龄组成简单、初次性成熟较早的鱼类,种群的生态对策偏向r选择类型。虽然r选择类型鱼类在遭受资源开发时种群恢复力较快,但过度捕捞可导致北方须鳅的种群恢复力不足,种群资源衰退。必须加强渔业管理措施,如设立最小捕捞规格、开展驯化繁育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加以养护。
    2024 Vol. 43 (5): 817-821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3002 KB)  ( 20 )
            综述与专论
    822 鱼类趋流性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与展望
    周寅鑫, 刘海波, 胡伟, 任效忠, 李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05
    2024 Vol. 43 (5): 822-832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1088 KB)  ( 33 )
    833 茎柔鱼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胡贯宇, 赵振方, 陈新军, 梁佳伟, 刘必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11
    2024 Vol. 43 (5): 833-842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17 )
    84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养殖甲壳动物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栾可儿, 冼健安, 鲁耀鹏, 张泽龙, 张秀霞, 李军涛, 郑佩华, 王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43
    2024 Vol. 43 (5): 843-852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1053 KB)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