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1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食性分析
    徐静静, 冯广朋, 张涛, 耿智, 杨刚, 宋超, 李春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4
    为探究长江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的食性,在长江口东滩水域采集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雌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抱卵前后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食性特征。试验结果显示,37个食物样品的高质量序列为53 288~90 598个。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423个运算分类单元(OTU),筛选有效序列后,经比对获得的食物类别包括藻类、高等植物、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轮虫、原生动物等。雌蟹抱卵前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的类别为高等植物、甲壳动物和鱼类;而在抱卵后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的种类为高等植物和藻类。抱卵前的Chao1指数和ACE丰富度指数显著大于抱卵后的,抱卵前、后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摄食宽度较广,属于机会主义摄食者,亲蟹抱卵前后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雌蟹的食物种类组成及雌蟹在抱卵前、后的食性变化特征,并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增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具有生物检测灵敏度较高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生动物的食物种类组成信息,但仍需与传统的胃含物形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全面地解析其食性特征。
    2023 Vol. 42 (1): 1-10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3494 KB)  ( 247 )
    11 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与致畸效应
    刘笑楠, 吴昊, 郑丽利, 许佳, 高雪忠, 高斐斐, 江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42
    为验证全氟辛烷磺酸对鱼类胚胎的毒性作用,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胚胎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81、6.58、3.44、2.67 μg/mL,安全质量浓度为0.27 μg/mL,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为高毒。全氟辛烷磺酸质量浓度越高,胚胎孵化率越低、死亡率越高,并伴随明显的心率增加、行动迟缓等现象。在全氟辛烷磺酸胁迫下,斑马鱼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畸形现象:囊胚期(2.7~6.0 h)出现卵凝结,卵黄细胞隆起不明显;原肠胚期(6.6~10.6 h)出现卵黄外突、原肠外突和卵凝结;分裂期(12.1~23.8 h)胚胎尾部畸变和卵黄囊异常;成形期(23.8~52.1 h)胚胎出现心肌肿大、心率不稳、后静脉血流减慢或停止、脊椎和尾部弯曲、色素沉积减少等现象;孵化期(54~80 h)幼鱼出现明显的尾部萎缩和曲折、色素沉积减少、脊椎弯曲、心包腔肿大等现象。当全氟辛烷磺酸质量浓度为1.00~1.58 μg/mL时,其致畸作用相对较弱;质量浓度在2.51~10.00 μg/mL时,会诱导胚胎出现明显畸变,阻碍胚胎正常发育。本试验结果可为全氟辛烷磺酸对鱼类胚胎的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23 Vol. 42 (1): 11-2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5290 KB)  ( 157 )
    21 荔波樟江野生斑鳜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麻智芳, 余科, 安苗, 黄胜, 潘秋芝, 李珊, 何孝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21
    为探明贵州省荔波樟江野生斑鳜(简称荔波野生斑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质资源现状,科学保护和开发野生斑鳜种质资源,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野生斑鳜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75条长度为1141 bp的Cyt b基因同源序列,其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4%、27.2%、15.5%和32.9%,A+T的含量(51.6%)略高于G+C(48.4%)的含量。共检测到17个变异位点,其中8个为简约信息位点,9个为单一信息位点。共定义15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单倍型均聚成一支;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13±0.064和0.00172±0.0002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968。中性检验Tajima's D值为-1.37917,差异不显著(P>0.10)。荔波漳江流域的野生斑鳜群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低,无种群扩张史,且与长江中上流的支流陆水河和洞庭湖水系的斑鳜群体有较高的亲缘性。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斑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23 Vol. 42 (1): 21-29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3648 KB)  ( 109 )
    30 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代金彩, 李丽, 李学涛, 魏杰, 聂竹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73
    宽口裂腹鱼为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有物种。为建立其尾鳍细胞系,笔者采用组织块法和胰酶消化法相结合,分别用含胎牛血清的DME/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尾鳍组织。初步建立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细胞传代培养至45代。细胞呈悬浮生长,最适培养液为DME/F12,最适胎牛血清质量分数为20%,最适温度为25 ℃。第10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24.94 h,细胞呈“S”型生长。第6代细胞液氮冷冻保存180 d后复苏,经台盼蓝染色计数,(88.72±0.99)%的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具有活性,复苏后增殖速度快,可正常传代。细菌、真菌、支原体的鉴定未发现污染。第10代细胞线粒体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做一致性对比,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与NC036933.1的一致率达99.91%,从分子水平证明,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来自宽口裂腹鱼。NaCl质量分数为8‰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NaHCO3质量浓度为7 g/L时,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最高;宽口裂腹鱼尾鳍细胞系的相对增殖率随盐碱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2023 Vol. 42 (1): 30-38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5759 KB)  ( 104 )
    39 蝇蛆蛋白混合物对美洲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杰, 陈子廷, 赵甜, 王方海, 李广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0
    蝇蛆既是优质饲料蛋白质又是新型免疫增强剂。为探明蝇蛆蛋白混合物对美洲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水温为25~28 ℃时,将750尾初始体质量(95.0±5.0) g的美洲鳗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50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5%、10%、15%和20%蝇蛆蛋白(由蝇蛆蛋白混合物折算而来)的饲料,投喂养殖60 d后,测定美洲鳗鲡血清中溶菌酶、补体3、补体4、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免疫指标的变动情况及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美洲鳗鲡的死亡率。试验结果显示:美洲鳗鲡血清中补体3、补体4含量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补体3以15%添加组含量最高,补体4以20%添加组含量最高;血清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除5%添加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以15%添加组活性最高,碱性磷酸酶以10%添加组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也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但蝇蛆蛋白添加量低于20%的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则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但只有蝇蛆蛋白添加水平超过15%后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15%添加组的美洲鳗鲡累积死亡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蝇蛆蛋白混合物能显著提高美洲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最佳添加量为15%蝇蛆蛋白。
    2023 Vol. 42 (1): 39-47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1021 KB)  ( 131 )
    48 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的克隆与组织表达特征
    周建设, 扎西拉姆, 王万良, 孙帅杰, 张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22
    异齿裂腹鱼广布于雅鲁藏布江,产卵期为每年的3—5月,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繁殖行为,Clock基因被认为是自然选择塑造日节律以及与动物繁殖等生活史特性有关潜在的目标基因,异齿裂腹鱼Clock蛋白C末端Poly-Q长度的变异可能与其产卵开始的时间关联。以采自雅鲁藏布江的异齿裂腹鱼为对象,采用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为4291 bp(Genbank登录号MT774361),5'非编码区为539 bp,3'非编码区为1046 bp,编码序列为2706 bp,共编码901个氨基酸,所编码的氨基酸在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Q结构;Clock基因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肝脏、脾脏、心脏、脑、性腺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以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脾脏最低;Clock基因除在心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雄鱼高于雌鱼,在其他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雌鱼高于雄鱼。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Clock基因在性腺组织中均高表达,表明Clock基因在异齿裂腹鱼的繁殖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异齿裂腹鱼Clock蛋白大片段的插入也可能是为了适应高海拔某些条件而特化的。
    2023 Vol. 42 (1): 48-56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4391 KB)  ( 171 )
    57 泥蚶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姜波, 何京, 郑侠飞, 何琳, 林志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1
    以泥蚶为试验对象,测定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6个关键基本参数。采用贝类壳长与软体组织湿质量回归拟合计算泥蚶形状系数;通过循环水控温法测定10、15、20、25、30、35 ℃ 6个温度条件下泥蚶干质量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通过连续测定泥蚶饥饿过程中软体部干质量和耗氧率的变化,计算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和储备能量。试验结果表明,泥蚶壳长(L)与软体部湿质量(mW)回归分析呈幂函数关系:mW =0.0556L3.1831(r2=0.9256),形状系数δm=0.405。泥蚶阿伦纽斯温度为(4830±586) K。泥蚶饥饿试验计算得知:泥蚶单位体积所需能量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分别为5475 J/cm3和2026 J/cm3;泥蚶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为32.2 J/(cm3·d);储备能量为23 376 J/g。试验结果可为泥蚶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进一步利用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指导贝类养殖生产和渔业管理和养殖容量评估奠定基础。
    2023 Vol. 42 (1): 57-64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161 KB)  ( 88 )
    65 2种抗雌激素药物对雄性中华鳖脂代谢的影响
    汪桂宇, 王璐明, 巫旗生, 岑双双, 马晓, 李学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3
    为探究缺乏雌激素对雄性中华鳖脂代谢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检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基因)、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及肝脏组织学差异。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处理后,肝脏着色加深,表明肝脏产生脂肪堆积,且呈剂量效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处理1 d后,随着剂量的增加,Cyp19a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但4 d后和42 d后显著升高(P<0.05);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基因)、脂肪沉积相关基因(Scd和Pparγ基因)与脂肪分解相关基因(Stat3基因)表达量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处理42 d后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49 d后,Cyp19a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Fas基因随剂量增加表达量呈升高趋势,处理后49 d高剂量组表达量降低;处理后49 d,处理组Pparγ基因和Bmp4基因的表达量呈降低趋势,高剂量组Scd基因表达量升高。定量结果表明,雌激素代谢紊乱会导致脂代谢失调,并与雌激素剂量有关。本试验结果可为中华鳖体内雌激素和脂代谢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23 Vol. 42 (1): 65-72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3239 KB)  ( 79 )
    73 大连海域5种经济鱼类的生长、死亡及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刘修泽, 吉光, 王彬, 段妍, 王小林, 王爱勇, 柴雨, 孙明, 郭栋, 董婧, 王源元, 田杨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49
    根据2017—2018年大连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FISAT Ⅱ软件对大连海域小黄鱼、高眼鲽、长绵鳚、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这5种常见经济鱼类的生长、死亡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5种鱼类的渐近体长(L)为222.4~495.5 mm,生长系数(K)介于0.36~0.69间。当前5种经济鱼类的开发率(E)为0.57~0.71,均大于0.5和单位补充渔获量最高时开发率(Emax),表明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结合B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结果,当前5种鱼类的捕捞强度偏大、开捕体长较小。综合考虑鱼类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及经济利益,建议小黄鱼、高眼鲽、大泷六线鱼、长绵鳚和许氏平鲉的最适开捕体长分别为136、237、207、297 mm和160 mm。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这5种经济鱼类资源管理的参考,在具体的渔业政策制定中,还需要进一步保证调查数据的时效性和调查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
    2023 Vol. 42 (1): 73-8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1917 KB)  ( 128 )
    81 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大口黑鲈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邵俊杰, 钟立强, 朱昱璇, 张世勇, 万金娟, 陈风蔚, 张美琴, 陈校辉, 刘国兴, 王明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5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征等角度,深入开展大口黑鲈配合饲料的研发,以降低对冰鲜鱼的依赖,促进大口黑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3 Vol. 42 (1): 81-88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006 KB)  ( 162 )
    89 温度对马口鱼幼鱼耗氧率、窒息点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凯, 王伟瑜, 赵丽悦, 熊洛梅, 梅叶涵, 黄可欣, 刘芳玲, 于瑾, 郑善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87
    为探讨不同养殖环境下2种规格的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和抗氧化指标,测定20、24、28 ℃ 3个温度梯度下2种规格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窒息点,以及正常溶解氧与低氧环境下的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马口鱼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小规格(1.22±0.31) g幼鱼20 ℃水温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分别为(0.185±0.057) mg/(g·h)和(1.149±0.110) mg/L,显著低于24 ℃和28 ℃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P<0.05),24 ℃时(1.22±0.31) g幼鱼的窒息点显著高于28 ℃时的窒息点(P<0.05),但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4.91±0.55) g幼鱼在3个温度梯度下的耗氧率表现为24 ℃>28 ℃>20 ℃,而窒息点为28 ℃>24 ℃>20 ℃;水温28 ℃条件下,2种规格幼鱼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低氧胁迫下,马口鱼幼鱼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4.91±0.55) g马口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高于(1.22±0.31) g幼鱼(P<0.05)。试验结果表明,(1.22±0.31) g马口鱼幼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于(4.91±0.55) g马口鱼幼鱼,在低氧胁迫和温度胁迫下更易受到损伤。
    2023 Vol. 42 (1): 89-95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137 )
    96 蒙脱石对仿刺参幼参生长、主要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李君华, 刘佳亮, 李静, 孙路平, 刘石林, 王玉本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75
    水温15.8~21.0 ℃下,将初始体质量(1.37±0.07) g的幼参于100 L的塑钢水箱中饲养75 d,每个水箱45头,投喂添加0%、0.20%、0.40%、0.60%和0.80%的蒙脱石饲料,测定幼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及体腔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探究蒙脱石对仿刺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蒙脱石对仿刺参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蒙脱石添加量为0.40%时,仿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20%~0.60%的蒙脱石显著提高了仿刺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添加0.40%的蒙脱石组活性最高,分别为(73.27±3.73) U/mg和(70.63±1.96) U/mg;不同添加量的蒙脱石对仿刺参体腔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体腔液中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最大,0.60%组仿刺参溶菌酶活性最高,较对照组提高50%。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约0.40%的蒙脱石,仿刺参可以获得最佳的消化性能和免疫力,促进幼参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蒙脱石在仿刺参养殖中的应用和优化仿刺参苗种培育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2023 Vol. 42 (1): 96-101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975 KB)  ( 82 )
    102 棘胸蛙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病理学研究
    任思宇, 吴春艳, 汪开毓, 王雯慧, 刘震坤, 杨延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1
    自患出血性败血症的棘胸蛙肝脏与腹水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回归感染证实为此次导致棘胸蛙发病的病原菌,该菌对棘胸蛙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59×106 cfu/g。表型特征鉴定、16S rDNA与gyrB基因测序显示,该分离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株对恩诺沙星、四环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头孢氨苄、青霉素及磺胺异噁唑等药物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蛙脾肿大,白髓坏死、面积显著缩小,红髓纤维架构断裂,脾索消失,大量红细胞瘀滞;心外膜极度肿胀,心包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肾小管透明变性,肾间质结缔组织松散;肝细胞肿胀,局灶性坏死;脑组织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脾内细胞坏死、纤维断裂,巨噬细胞内吞噬有侵染的菌体,网状细胞逐渐转变为黑色素巨噬细胞。试验结果可为川渝地区棘胸蛙的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3 Vol. 42 (1): 102-112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3811 KB)  ( 46 )
    113 春季升温控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段妍, 孙明, 陈福迪, 王一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9
    为优化海蜇育苗技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3种升温变化对海蜇螅状体横裂发生时间、重复横裂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的影响,试验持续100 d。T1组为每日升温2 ℃;T2组为每日升温1 ℃;T3组为5~10 ℃每周缓慢升高1 ℃,10~15 ℃每4 d缓慢升高1 ℃,之后每2周升高2 ℃,并保持水温在19 ℃。研究结果表明,T1组释放碟状体开始时间是第8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771个;T2组放碟开始时间是第13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19~21 ℃,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117个;T3组第1次放碟时间是第53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4~15 ℃,第1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433个,第2次放碟时间是第74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7 ℃,第2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010个,第3次放碟时间是第88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9 ℃,第3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496个,3次横裂生殖累计放碟数量共计2939个,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升温变化对海蜇横裂生殖发生时间、螅状体横裂生殖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海蜇育苗生产中,人为控制升温条件既可实时可控地获得海蜇苗种,又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
    2023 Vol. 42 (1): 113-118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3078 KB)  ( 91 )
    119 镉胁迫对黄鳝醛酮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孔丹, 李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8
    采用RACE-PCR技术获取黄鳝醛酮还原酶(Eakr)基因5' cDNA末端和3' cDNA末端,采用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其内含子序列,获得其基因结构;将黄鳝养殖在15 mg/L CdCl2的曝气水中,分析Cd2+处理对Eakr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液体培养和斑点展示法,比较重组Eakr基因菌株和阴性对照菌株在Cd2+暴露下的存活率及生长活力。研究结果表明,Eakr基因全长4468 bp,包含102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1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74 bp,3'端非编码区195 bp。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Eakr基因在黄鳝的脑、血细胞、心脏、肠道、肾脏、肝脏、肌肉、性腺、皮肤、脾脏、胃中均有表达,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P<0.05)。Cd2+胁迫下,肝脏中Eakr基因与N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在各检测时间点,Eakr基因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均差异极显著(P<0.001),而Nrf2基因表达水平在处理后6、9、12 h差异极显著(P<0.001);含Eakr基因的重组菌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且在Cd2+浓度为1.5 mmol/L和2.0 mmol/L时差异极显著(P<0.001)。
    2023 Vol. 42 (1): 119-127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4172 KB)  ( 142 )
    128 野生和养殖丁鱥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比较分析
    钱逸, 许沁宇, 钱龙, 艾涛, 向伟, 胡伯林, 王军, 王成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6
    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丁鱥是我国新疆地区特有的经济养殖鱼类,为评估野生丁鱥和养殖丁鱥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差异,以野生丁鱥和养殖丁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肠道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两种环境条件下丁鱥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丰度变化和差异。试验结果显示,丁鱥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但在两种环境下,其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下,梭菌门和酸菌门在养殖丁鱥中的丰度显著低于野生丁鱥(P<0.05);在属水平下,乳酸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在养殖丁鱥中的丰度高于野生丁鱥,而支原体和黄杆菌属则显著低于野生丁鱥(P<0.01);在种水平下,洛菲不动杆菌在养殖丁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丁鱥(P<0.01),而未分类的黄杆菌则显著低于野生丁鱥(P<0.05)。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饲养环境的改变,野生丁鱥和养殖丁鱥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出现显著变化。该结果可为后续丁鱥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养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2023 Vol. 42 (1): 128-135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3345 KB)  ( 108 )
    136 饥饿对日本囊对虾免疫及ATP酶活性的影响
    赵思哲, 李婉莹, 李永闯, 于淼淼, 赖晓芳, 王攀攀, 于飞, 阎斌伦, 吴君, 何孝锋, 高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10
    为探究饥饿胁迫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免疫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在25 ℃条件下将体质量(0.8±0.06) g的日本囊对虾置于多层多格的格栅式养殖装置中,每格放置1尾个体进行0、3、6、9、12 d的饥饿胁迫,分别检测各时间点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能显著降低;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各组织中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胃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饥饿胁迫前期呈现上升趋势,并在饥饿3 d达到最高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饥饿胁迫下日本囊对虾各组织中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胁迫的3 d达到最高值。本试验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不仅会显著降低日本囊对虾的生长性能,在不同胁迫时期对其各组织中免疫相关酶及ATP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2023 Vol. 42 (1): 136-141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168 KB)  ( 235 )
    142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许氏平鲉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刘凯凯, 丁刚, 李乐, 宋静静, 迟雯丹, 于道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4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获得了超补偿生长,投喂时间比对照组缩短29.85%,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投喂模式。
    2023 Vol. 42 (1): 142-146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965 KB)  ( 100 )
            综述与专论
    147 海参皂苷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活性的研究进展
    刘桂英, 刘煜珺, 张瑜洋, 吴金浩, 宋伦, 周遵春, 熊爽, 王政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48
    2023 Vol. 42 (1): 147-156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141 )
    157 岩藻聚糖硫酸酯抗炎、抗氧化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张琳依, 夏青, 刘岩, 贾哲宇, 柯悦, 程晶, 任丹丹, 何云海, 汪秋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3
    2023 Vol. 42 (1): 157-166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1525 KB)  ( 166 )
    167 糖原在双壳贝类中的储存、转运和利用研究进展
    梅丽敏, 周成旭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05
    2023 Vol. 42 (1): 167-174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1027 KB)  ( 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