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0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465 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对中华绒螯蟹免疫的影响
    程超, 肖敏, 李菁, 毛振方, 张翠真, 陈志和, 朱敏杰, 简少卿, 赵大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1
    以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对其免疫组织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细菌刺激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鳃丝厚度和血细胞数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厚增多趋势,肝小管管腔比面积、结构和细胞数量发生显著变化;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表达量6 h时显著降低(P<0.05),而在12 h时极显著增加(P<0.01);Toll通路重要组件Tube 表达量在3、6 h时均显著降低(P<0.05),12 h显著增加(P<0.05);Toll通路重要组件Dorsal基因表达量在3 h时显著增加(P<0.05);整合素基因表达量在感染3、6 h均显著增加(P<0.05),12 h时表现为极显著增加(P<0.01);酚氧化酶原激活酶、细胞黏附蛋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12 h内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6 h达到最低值,而后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6 h显著降低(P<0.05)。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刺激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腺组织结构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2020 Vol. 39 (4): 465-475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3633 KB)  ( 211 )
    476 虾夷扇贝闭壳肌蛋白溶解性与三磷酸腺苷的关联性
    张晴, 姜明慧, 田元勇, 徐美禄, 冷寒冰, 刘俊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2
    刚采捕的活品虾夷扇贝立即进行4 ℃冷却干藏,分别于0、48、72、96、120 h采5只样本,分离出横纹肌与平滑肌,测定其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化合物含量,同时测定贮藏0、48、120 h扇贝肌肉的蛋白溶解性,以探究肌肉蛋白溶解性与扇贝活品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冷却干藏期间扇贝活力呈下降趋势,三磷酸腺苷在贮藏120 h后几乎消耗殆尽,而蛋白溶解性在高离子浓度范围内有明显上升趋势,120 h后表现出最好的溶解性。此外,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受到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抑制时肌肉匀浆表现较好的溶解性,碎肉经漂洗处理会导致肌肉三磷酸腺苷含量下降,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升高。最后,对比肌肉均质前后三磷酸腺苷含量,发现均质处理导致肌肉三磷酸腺苷全部降解。虾夷扇贝闭壳肌蛋白质的溶出机制受三磷酸腺苷影响,对于捕后早期活力状态较好的扇贝,其三磷酸腺苷含量与蛋白溶解性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系统探索。
    2020 Vol. 39 (4): 476-482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2256 KB)  ( 289 )
    483 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毒理效应
    王梦杰, 王海华, 马本贺, 陈建华, 朱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3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 ℃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 ℃,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4): 483-49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2096 KB)  ( 192 )
    491 长江口北支水域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
    赵蓬蓬, 高春霞, 陈锦辉, 赵静, 戴黎斌, 王学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4
    基于2011─2014年在长江口北支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资源调查,通过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优势度分析甲壳类的物种多样性,采用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群落更新指数和迁移指数及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甲壳类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甲壳类34种,其中虾类16种,蟹类17种,虾蛄类1种。甲壳类优势种组成年度差异较大,仅葛氏长臂虾和三疣梭子蟹在4个年度均为优势种,其余多为单年度优势种。资源密度组成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其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个体尾数分别为19.53 kg/h和1297.69 个/h。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显示,2011年、2013年及2014年聚为同一组群,而2012年为单组群。群落更新指数和迁移指数及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2012年甲壳类群落结构受扰动较小,因而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稳定性。
    2020 Vol. 39 (4): 491-499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950 KB)  ( 161 )
    500 日本有明海及周边水域刀鲚耳石微化学研究
    刘洪波, 姜涛, 轩中亚, 邱晨, 杨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5
    刀鲚在日本仅分布于有明海及与之相通的一些河流中,为重要的渔业资源,现已被列入了“危急种”名录。为探明相关水域该资源种的生活史履历及生境需求特征,本研究利用鱼类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对采自有明海海区及六角川、筑后川河口水域的刀鲚进行了耳石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研究。耳石由核心到边缘Sr、Ca定量线及Sr面分布分色图谱分析结果发现,3种水域刀鲚个体总体上可分为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溯河洄游)和非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海生刀鲚)2种生态类型,其中前者刀鲚中还进一步包含有3种不同淡水、海水间生境履历模式,反映出3种水域分布刀鲚生活史和生境需求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盐度生境较好的适应性。此外,微化学结果还显示,研究涉及的17尾刀鲚中,有30%是在河口半咸水生境孵化起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相关水域除传统淡水起源的资源补充量外,河口域半咸水起源的补充量同样不能忽视。
    2020 Vol. 39 (4): 500-508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3344 KB)  ( 267 )
    509 稻田和池塘两种模式下金边鲤与建鲤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严雪瑜, 叶香尘, 韦玲静, 文衍红, 杨著山, 滕忠作, 刘康, 吕业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6
    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比较池塘金边鲤、稻田金边鲤、池塘建鲤和稻田建鲤4组鲤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丰度差异。试验结果显示,池塘金边鲤组、稻田金边鲤组、池塘建鲤组和稻田建鲤组分别获得了377、250、367和455个运算分类单元,其中运算分类单元聚类分析发现,稻田建鲤组与另外3组差异最大;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池塘金边鲤组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而稻田建鲤组及稻田金边鲤组的香农指数分别为1.56±0.22和2.53±0.82,均高于对应的池塘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池塘金边鲤组中变形菌门(89.56%)和气单胞菌属(82.68%)在其肠道菌群组成中占有绝对优势(P<0.05),而另外3组在门分类水平和属分类水平的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较为相似,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主要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乳球菌属;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预测比较分析发现,各组样品的肠道微生物富集到了多个相同的代谢途径以及部分信号传导、调节和修复机制相关信号通路。本研究结果发现,在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下,金边鲤的肠道优势菌群种类、相对丰度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与建鲤无显著差异,提示金边鲤与其他鲤鱼一样可适应这两种养殖模式。
    2020 Vol. 39 (4): 509-516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5207 KB)  ( 220 )
    517 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王万良, 师海娜, 曾本和, 王金林, 张庆渔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7
    为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为(18.36±0.91) g健康鱼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并分别放入18个水族缸中,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和45%的饲料,日饱食投喂3次,整个试验持续60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摄食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得出,东方高原鳅最佳摄食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0.77%。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基于折线的模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分别高于32.48%和33.64%后,东方高原鳅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再显著升高。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氮摄入量和绝对氮摄入量均逐渐增加;蛋白质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二次曲线拟合最高值时,蛋白水平为27.17%。饵料系数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于折线模拟最低饲料系数时,蛋白水平为29.37%。各试验组成活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摄食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东方高原鳅适宜蛋白需求为27.17%~33.64%。试验结果将为东方高原鳅优化人工配合饲料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4): 517-523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259 KB)  ( 142 )
    524 基于Cytb和D-Loop的日本囊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杜景豪, 王伟峰, 陈秀荔, 侯春秀, 王焕岭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8
    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浙江舟山、福建福州、福建厦门、广西北海和广东湛江5个近海水域,各采集约20尾日本囊对虾,取其腹部第六腹节肌肉,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DNA控制区分析方法,研究日本囊对虾这5个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变异情况,探明我国日本囊对虾种质资源现状。Cytb和D-Loop序列分析发现,5个群体中A+T含量分别为60.65%和82.54%,明显高于C+G含量(39.35%和17.46%)。在Cytb和D-Loop序列中分别检测到了76和75个简约信息位点,55和78个单倍型。Cytb和D-Loop单倍型多态性分别为0.969和0.995,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33和0.036,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0.022和0.005~0.017,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7~0.068和0.012~0.075。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占总变异的70.01%和74.39%。单倍型系统发育树显示,北海和湛江群体聚为一支,其他3个群体聚为另外一支,同一单系间又有不同程度的分化。种群历史动态显示种群相对稳定,近期未曾经历过瓶颈效应和明显扩张。综上所述,5个日本囊对虾群体区域分化较为明显,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态性。
    2020 Vol. 39 (4): 524-531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3392 KB)  ( 207 )
    532 齐口裂腹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张建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09
    水温17.3~21.5 ℃,取刚孵出的同一批齐口裂腹鱼仔鱼,暂养于2.0 m×0.8 m×0.6 m玻纤缸中,养殖到5日龄、即开口前1 d时,将仔鱼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0尾。6日龄A组试验鱼开口投喂,B组和C组不投喂,研究饥饿胁迫对齐口裂腹鱼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齐口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即仔鱼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初次摄食率50%时的日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齐口裂腹鱼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等生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径、鳔等组织器官发育具有明显影响;齐口裂腹鱼仔鱼混合营养期为7 d;齐口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率约为15%,第13~14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17日龄仔鱼到达不可逆生长点;齐口裂腹鱼饥饿组仔鱼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9日龄,在饥饿不可逆生长点之后。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齐口裂腹鱼最佳投喂时间为9日龄,最晚开口时间不晚于14~15日龄。
    2020 Vol. 39 (4): 532-538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2134 KB)  ( 149 )
    539 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李会涛, 黄滨, 刘宝良, 刘滨, 王蔚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0
    在水温13~15 ℃、盐度30条件下,将体质量(8.12±0.03) 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5.0 m×5.0 m×0.6 m的水泥池中,每池3600尾,投喂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拌入0(对照)、100、200、400、800 mg大蒜素的饲料,饲养6周。养殖试验结束时,腹腔注射鳗弧菌,连续14 d感染攻毒;饥饿24 h后,全池称量质量,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添加量为2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在1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200 mg/kg及以上时保持稳定。血清补体C3含量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400 mg/kg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随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含量达400 mg/kg及以上时不再有显著变化。人工感染试验表明,400、800 mg/kg组的感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大蒜素有利于大菱鲆幼鱼生长,而400 mg/kg的大蒜素能更有效地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2020 Vol. 39 (4): 539-544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182 )
    545 翘嘴鳜皮肤、鳞片、鳍色素细胞显微观察
    吴明林, 陈晓武, 崔凯, 李海洋, 侯冠军, 蒋阳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1
    采用冰冻切片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体质量500 g 1龄翘嘴鳜皮肤、鳞片和鳍色素细胞的组成、分布及形态特征。皮肤纵切显微观察显示,眼后头部、体侧黑斑、体侧下部皮肤主要含黑色素细胞,喉部及腹部皮肤主要含虹彩细胞。皮肤横切显微观察显示,在皮肤表面,黑色素细胞聚集呈团状或块状,黄色素细胞呈颗粒状,虹彩细胞呈长梭形。苏木精—伊红染色下,皮肤黑色素细胞呈棕黑色,虹彩细胞呈浅灰色。皮肤色素层主要分布在表皮层与真皮疏松层之间、真皮致密层与肌肉相连处,少量分布在真皮疏松层纤维组织上。鳞片显微观察显示,眼后头部、体侧黑斑、体侧下部鳞片主要含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喉部及腹部为透明状,不含或含少量黑色素细胞及黄色素细胞。鳞片黑色素细胞胞体大,胞体周边分枝多且细,黄色素细胞呈颗粒状。鳍显微观察显示,鳍主要含黑色素细胞及黄色素细胞,不同部位各色素细胞占比、大小及着色存在较大的区别。翘嘴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细胞不同的调配比及着色深浅,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条纹及图案,利于隐藏及捕食,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2020 Vol. 39 (4): 545-552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6793 KB)  ( 195 )
    553 精养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章海鑫, 付辉云, 张燕萍, 张爱芳, 陶志英, 王生, 余智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2
    2018年4—11月,在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相同养殖模式的3口草鱼精养池塘中每月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样品(约200 g),用MiSeq测序技术测定、分析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从样品中得到有效序列为47 743~65 233条,可归为14 027~21 098个运算分类单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微生物可归为54~60个门,各月主要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其他优势门类各月不同;各月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但10月样品主要种与其他月存在差异;5月和11月物种数丰富度达高峰,5月多样性达高峰;各月核心种主要是厌氧菌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兼性厌氧菌DesulfatiglansCandidatus competibacter、脱氯单胞菌和Crenothrix等主要在无氧或低溶解氧条件下还原有机物和硫化物的菌种;除10月外,各月核心种种类差别不大,但各月核心种丰度不同。综上,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存在缓慢的演替;改善底部溶解氧状态是修护草鱼养殖池塘环境最主要的措施。
    2020 Vol. 39 (4): 553-559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2244 KB)  ( 182 )
    560 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3个基因的变异分析
    刘晓娉, 蔡苗, 刘庆慧, 万晓媛, 黄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3
    白斑综合征病毒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为探明中国不同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2017年2—6月在河北、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共6个省市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害暴发区的44份患病样本,提取其DNA,进行wsv-pol、wsv313、wsv150的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2017年wsv-pol的12个阳性样本中,均在第164位出现单个甘氨酸缺失,在个别样品中也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现象;在wsv313的PCR扩增中有9个阳性样本在第280位插入1个脯氨酸,2个样本在第64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wsv150的阳性样本均在第587位插入碱基T。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8个样本在第200位之后出现106个大片段氨基酸的缺失,同时在第196、197、198、199位发生氨基酸的替换。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wsv-pol、wsv313均未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异,而wsv150的氨基酸序列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异,但未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本研究将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2020 Vol. 39 (4): 560-566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584 KB)  ( 122 )
    567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
    韩晓磊, 王浩, 高俊杰, 孙玉祥, 张耀文, 顾晓丁, 徐建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4
    在水温17.3~28.0 ℃下,将体质量(4.60±0.30) g的大口黑鲈饲养在4口60 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中,放养密度67尾/m3,投喂大口黑鲈专用浮性颗粒配合饲料,研究大口黑鲈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养殖195 d后,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为(303.14±73.17) g、平均体长为(26.76±3.13) cm;体质量(m)与日龄(t)间呈指数关系:m=0.0651t1.6147,r2=0.9974,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0.46%,平均体质量日增加量为(1.82±0.57) g;体长(L)与日龄间呈线性关系:L=0.0961t+9.1442,r2=0.9766,平均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15%,平均体长日增长量为(0.10±0.04) cm;体质量与体长符合幂函数:m=0.0132L3.0455,r2=0.9828。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相对增加量、特定生长率趋势基本一致,水温20 ℃以下明显影响其生长。
    2020 Vol. 39 (4): 567-572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180 KB)  ( 824 )
    573 施氏獭蛤壳体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邹杰, 彭慧婧, 张守都, 张悦, 杨家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5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施氏獭蛤表型性状参数中,壳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同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相关性均达0.85以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壳质量对施氏獭蛤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对体质量通径系数达到0.657,高出壳长0.369,对软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下降,通径系数为0.436,高出壳长0.086,壳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与壳长(x1)、壳质量(x4)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769+0.613x1+2.002x4(r2=0.806),y2=-0.980+0.281x1+0.500x4(r2=0.549),r2<0.850表明存在对体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以上结果为施氏獭蛤性状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2020 Vol. 39 (4): 573-578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847 KB)  ( 191 )
    579 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雷阳, 王松刚, 陈钰, 姜尧, 郑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6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厦门同安海域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对6份样品进行分析,共得到优质序列99 500条,相似度为97%的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双斑东方鲀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524,其中独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68,养殖双斑东方鲀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576,其中独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目为120。通过计算 Chao1、observed-species、PD_whole_ tree、香农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双斑东方鲀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野生双斑东方鲀。门水平分析表明,变形菌门为野生双斑东方鲀和养殖双斑东方鲀的优势菌。产河鲀毒素相关的希瓦氏菌属、纤毛菌属、发光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在野生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而在养殖双斑东方鲀中未发现。所获结果揭示了野生和养殖双斑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优势菌群的组成,为探究河鲀毒素的产毒机制提供科学证据。
    2020 Vol. 39 (4): 579-584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941 KB)  ( 180 )
    585 野生和养殖的异齿裂腹鱼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王金林, 王且鲁, 王万良, 曾本和, 潘瑛子, 周建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7
    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体质量约1.0 kg的野生和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6个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较野生和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组样品Y1 、Y2 、Y3和人工养殖组样品C1、 C2 、C3 测得的运算分类单元数据分别可划分为751、469、313和302、259、263;野生和人工养殖两种养殖模式下异齿裂腹鱼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异齿裂腹鱼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以蓝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野生组可分类的细菌主要是微球菌属、气单胞菌属;人工养殖组可分类的细菌主要是蓝细菌和红杆菌。本研究可为异齿裂腹鱼的健康养殖及人工养殖环境的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4): 585-59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2266 KB)  ( 212 )
    591 仿刺参体腔液中皮质醇检测方法研究
    刘桂英, 田金, 肖瑶, 吴金浩, 宋伦, 高颖, 王志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8
    建立了3龄仿刺参和幼参体腔液中皮质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0.2%甲酸溶液均质振荡、超声提取,用Captiva EMR-Lipid固相萃取柱净化,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0.11 μg/L,定量限为0.35 μg/L,在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皮质醇质量浓度为20、40、100 μg/L,其回收率均为77%~105%,该方法基质干扰小,准确,易操作,能够满足仿刺参体腔液中痕量皮质醇的测定。
    2020 Vol. 39 (4): 591-595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2001 KB)  ( 263 )
    596 4种水产药物对宽体金线蛭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
    郭坤, 罗鸣钟, 阮国良, 魏巍, 李锐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19
    在水温(25.0±1.5) ℃、pH 7.2~7.8、溶解氧(6.0±0.5) mg/L条件下,将体质量(0.062±0.006) 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置于10 cm×10 cm×5 cm的80目网袋中,网袋浸于40 cm×50 cm×30 cm的塑料水箱中并固定,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研究硫酸铜、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幼苗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79、78.173、3.956、0.978 mg/L;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89、67.898、3.327、0.836 mg/L;7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0、62.747、2.703、0.611 mg/L;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41、56.058、2.313、0.493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3、15.367、0.706、0.183 mg/L。对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硫酸铜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幼苗属高毒物,高锰酸钾属中毒物,而聚维酮碘属低毒物。
    2020 Vol. 39 (4): 596-601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130 )
    602 4种狗母鱼科鱼类肌肉脂肪酸分析
    庄海旗, 刘江琴, 崔燎, 罗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20
    在广东湛江海域采集长体蛇鲻、花斑蛇鲻、射狗母鱼和准大头狗母鱼4种狗母鱼科鱼类,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肉中21种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4种狗母鱼科鱼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1.14%~42.16%,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1.73%~21.7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1.64%~55.32%,其中ω-6系和ω-3系脂肪酸分别为4.49%~9.77%和22.61%~45.55%,花斑蛇鲻和射狗母鱼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分别达30.49%和42.32%,这两种鱼具有较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4种狗母鱼科鱼类的主要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肉豆蔻酸与棕榈油酸、肉豆蔻酸与油酸、棕榈酸与二十二碳五烯酸(ω-3)、棕榈油酸与油酸、油酸与二十二碳五烯酸(ω-3)呈显著正相关;肉豆蔻酸与花生四烯酸(ω-6)、棕榈油酸与花生四烯酸(ω-6)、肉豆蔻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棕榈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二十二碳五烯酸(ω-3)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科内4种狗母鱼科鱼类分为3类(属)。
    2020 Vol. 39 (4): 602-608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153 )
    60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虾中4种抗病毒药物的残留
    张玉昆, 刘振先, 徐歌, 郑晓莹, 刘锦信, 缪小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21
    建立同时测定鱼、虾中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美金刚和吗啉胍4种抗病毒药物残留的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采用1%的三氯乙酸和1%乙酸乙腈提取(1∶9,体积比),经PSA粉、C18粉、中性氧化铝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内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4种抗病毒药物的检出限均低于0.8 μg/kg,定量限均低于1.0 μg/kg,空白鱼、虾中分别添加1.0、10.0、50.0 μg/kg,4种抗病毒药物的回收率为86.0%~98.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该方法基质干扰小、灵敏度高、回收率好,可用于日常鱼、虾样品中抗病毒类药物的残留检测。
    2020 Vol. 39 (4): 609-614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2531 KB)  ( 187 )
    615 红螯螯虾累代繁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彭刚, 徐宇, 张燕, 王静, 黄鸿兵, 严维辉, 许志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22
    为研究国内不同繁养基地红螯螯虾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序列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取红螯螯虾国内6个繁养群体(安徽阜阳、浙江湖州、广东珠海、江苏镇江、海南澄迈、江苏苏州)共180个样本的COⅠ序列。试验结果显示,序列比对长度为831 bp,其中变异位点56个,简约信息位点16个。基因序列G+C(%)含量较低(39.765%),表现出较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180个样本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出现次数最多,为安徽阜阳、广东珠海、江苏镇江、海南澄迈、江苏苏州群体的共享单倍型。国内红螯螯虾繁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所有样本的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9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652。其中苏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964),海南澄迈群体最低(0.618)。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3~0.00969,海南澄迈和安徽阜阳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00969),广东珠海和江苏苏州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0403)。试验结果表明,国内红螯螯虾繁养群体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试验结果为后续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红螯螯虾种质资源积累了数据资料。
    2020 Vol. 39 (4): 615-619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016 KB)  ( 202 )
            综述与专论
    620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陈军平, 胡玉洁, 王磊, 田雪, 李学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23
    2020 Vol. 39 (4): 620-63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1134 KB)  ( 382 )
    631 水产动物源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研究概况
    吴甘林, 邓玉婷, 姜兰, 谭爱萍, 赵飞, 张瑞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4.024
    2020 Vol. 39 (4): 631-638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1066 KB)  ( 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