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0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787 黄浦江和淀山湖鲫鱼的年龄和生长
    张远远, 陈文银, 胡忠军, 刘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1
    2018年3—10月,在黄浦江上游和淀山湖共设置8个采样站,用网目为5 mm迷魂阵、三层深水刺网、拖网等,隔月采样1次,共采集1099尾鲫鱼样本,用耳石和鳞片作为年龄判定材料,研究黄浦江和淀山湖鲫鱼的年龄结构、生长特征、雌雄性比等生物学特征,为评估鲫鱼的渔业资源、优化种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统计和分析发现,鲫鱼样本由1~5龄组成,优势年龄组黄浦江为1~2龄,淀山湖为1~3龄,分别占样本总数82%和94%。黄浦江鲫鱼平均体长(12.10±2.2) cm,平均体质量(69.49±48.16) g。淀山湖鲫鱼平均体长(12.20±2.5) cm,平均体质量(71.51±47.82) g。体长(L)与体质量(m)呈幂函数关系,分别为m=0.0258L3.1178(r2=0.93)和m=0.0121L3.4010(r2=0.97),其生长指数b>3,属异速生长型。生长拐点年龄黄浦江鲫鱼为2.59龄,淀山湖鲫鱼为3.05龄。黄浦江鲫鱼的雌雄比为1.77∶1,淀山湖为1.79∶1。研究结果表明,黄浦江和淀山湖鲫鱼的种群低龄化,种群结构趋向简单化,雌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水域鲫鱼的性比,通过人工放流增加了黄浦江和淀山湖鲫鱼的资源量。研究结果将为增殖放流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2020 Vol. 39 (6): 787-795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1958 KB)  ( 246 )
    796 仿刺参—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混养下水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
    关晓燕, 王摆, 蒋经伟, 田甲申, 董颖, 周遵春, 王旭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2
    2018年6—9月,在辽宁省辽东湾沿岸约3.33 hm2、水深1.5 m的仿刺参轮放轮捕池塘中,混养中国明对虾(30 000尾/hm2)和斑节对虾(7500尾/hm2)。养殖期间不投饵,每月15日前后采集养殖池塘水样1次,通过16S rRNA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定量分析混合养殖池塘水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度变化,以探索该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结果显示,混养水体中主要细菌为变形菌门(51.5%),其次为放线菌门(23.6%)、拟杆菌门(11.3%)和厚壁菌门(9.1%)。聚类分析表明,养殖前期(6—7月)和后期(8—9月)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具有明显的差异,养殖后期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上升;变形菌门的丰度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在养殖前期明显高于后期,放线菌门的丰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厚壁菌门在养殖后期丰度明显高于养殖前期。试验结果表明,混养过程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异性富集远洋杆菌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通过水环境微生态结构变化提高了水体抵抗富营氧化的能力。养殖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中假单胞菌、微酸菌纲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特异性富集,增强了养殖池塘对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能力,促进了水质的净化,降低了养殖物种感染疾病的风险,提高了养殖虾的成活率。
    2020 Vol. 39 (6): 796-803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3558 KB)  ( 230 )
    804 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胡玉婷, 段国庆, 凌俊, 周华兴, 潘庭双, 江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3
    2018—2019年在安徽长江和淮河水系8个地点采集212尾黄颡鱼样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长江、淮河两水系安徽区段8个黄颡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黄颡鱼Cyt b同源序列片段长度为1122 bp;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8个、单倍型49个,碱基组成呈强的A/T偏倚和反G偏倚。黄颡鱼各地理群体具有中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0.554~0.949)、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05~0.00221)。所有群体的群体分化指数(0.2590)、基因流(1.4305)和分层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进化网络图和群体间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地理群体分为长江、淮河水系两大进化枝。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的黄颡鱼具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不同水系间的地理阻隔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为黄颡鱼的遗传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2020 Vol. 39 (6): 804-812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1830 KB)  ( 141 )
    813 斑点叉尾鮰败血症的病原学与病理组织学观察
    李成伟, 王均, 刘嘉惠, 耿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4
    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自体质量200~500 g患典型败血症斑点叉尾鮰肝脏、肾脏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经7 d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病原性,并观察其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心脏、鳃的组织病理学。经菌体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仅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吡哌酸、妥布霉素敏感,对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阿奇霉素中度敏感,其他20种药物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肝小叶静脉淤血,肝细胞颗粒变性、空泡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肾间质广泛性淤血、出血,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淤血出血;肠黏膜坏死脱落等病变。本试验确定了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疫病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多组织出血、变性、坏死,功能障碍而死亡,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6): 813-819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4675 KB)  ( 155 )
    820 虎皮鱼PtScd1基因序列、功能与表达分析
    刘丽丽, 张蓉, 王晓雯, 朱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5
    将体长5~7 cm的虎皮鱼饲养在30 L的养殖缸中,每缸30尾。水温自27 ℃起,每24 h降温4 ℃,第4 d再降温2 ℃,即各试验组的水温分别为23、19、15、13 ℃,对照组水温保持27 ℃。每组3个平行。每组水温维持24 h后,每缸随机取3尾鱼,用间氨基苯甲酸乙脂甲磺酸盐溶液麻醉后,解剖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液氮速冻,-80 ℃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利用CODEHOP软件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到一段虎皮鱼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PtScd1基因)保守序列,用RACE克隆和序列拼接获得PtScd1基因cDNA序列。试验结果显示,PtScd1基因cDNA序列全长1338 bp,ORFfinder预测开放阅读框长度981个核苷酸,编码326个氨基酸。根据保守结构域数据库预测PtSCD1蛋白氨基酸序列含有高度保守的脂肪酸去饱和酶结构域,Swiss-Model同源建模发现蛋白质三维结构存在2个高度保守的锌离子结合位点(可能与双铁离子结合),2个配体结合位点,但是其序列保守性很差。PtSCD1蛋白可能在脂肪酸链delta9位置引入双链,催化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到PtScd1转录本在虎皮鱼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表达水平依次为肝脏>脑>肌肉>鳃;低温胁迫下虎皮鱼脑、鳃、肌肉和肝脏组织PtScd1转录本丰度上调,且在一定范围内脑组织PtScd1转录本相对表达水平与温度呈负相关趋势。试验结果表明,PtScd1基因在虎皮鱼组织中特异性表达,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温度依赖性,预测PtScd1基因在虎皮鱼应对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 Vol. 39 (6): 820-828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5501 KB)  ( 172 )
    829 造流对小新月菱形藻敞开式培养的影响
    冷晓飞, 张勃, 程德金, 周秘, 亓守冰, 陈顺, 张伟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6
    将12个53 cm×72 cm×58 cm 200 L水槽分为4组,接种密度为7.0×104 个/mL的小新月菱形藻,在长面距底20 cm处分别设置3、6、12 W造流泵,流量分别为2000、3000、5000 L/h,使水流角度朝向桶底与水平面呈45°,以保证造流时整个水体能混合均匀,1个对照组,用普通搅拌耙搅池,每个处理设置3个平行,研究不同功率造流下小新月菱形藻的敞开式培养效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开始3 d后,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的密度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试验结束,3、6、12 W 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16.7±4.5)×104 个/mL、(133.8±4.0)×104 个/mL和(144.5±3.8)×104 个/mL,较对照组[(76.3±4.7)×104 个/mL]分别提高53.1%、74.6%和93.1%,三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培养过程中,造流组内藻细胞未出现颗粒状结块现象;12 W和6 W造流组在多个时间点上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造流组的pH自第5 d中午后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对照组培养水体的pH与藻密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923,造流组中二者的相关系数提高至0.960~0.975;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pH预测藻密度的回归模型,3个造流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525~0.9685)均高于对照组(0.8588)。
    2020 Vol. 39 (6): 829-836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2485 KB)  ( 196 )
    837 温州地区水产品中哈维氏弧菌的耐药分析
    吴越, 郑伊诺, 陆荣茂, 王瑶华, 闫茂仓, 胡园, 周朝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7
    为探明温州地区水产品中哈维氏弧菌的耐药性,利用药敏试剂盒快速测定自温州地区海水鱼类、贝类和虾类中分离到的11株经生化鉴定和16S rRNA测序证实的致病性哈维氏弧菌对14种渔药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并通过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法全面分析菌株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抗性基因表达谱。药敏结果显示,11株哈维氏弧菌对磺胺嘧啶和氨苄西林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对磺胺甲噁唑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90.91%和81.82%,而对磺胺二甲氧嘧啶、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强力霉素均敏感。抗性基因检测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磺胺类抗性基因中sul1检出率最高达81.82%,喹诺酮类中qnrD检出率最高为63.64%,四环素类中tet34、tet35和tet36检出率最高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哈维氏弧菌已经产生了对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的多重耐药性,菌株普遍携带多种抗性基因,磺胺类耐药表型和抗性基因的携带存在一定相关性,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耐药表型和抗性基因之间则明显不一致。
    2020 Vol. 39 (6): 837-843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1258 KB)  ( 204 )
    844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致病菌HY3鉴定及耐药分析
    余达勇, 陈碧秀, 钟永军, 粱秀燕, 何昕蔚, 夏海洋, 鲍佳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8
    通过平板涂布分离法从病虾中分离到多株弧菌,从中挑取代表性菌株HY3,结合其弧菌检测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特征,16S rRNA和fur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HY3携带有tlh基因(不耐热溶血毒素)和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致病基因pirAVP、pirBVP。攻毒试验显示,副溶血弧菌HY3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凡纳滨对虾感染后第7 d累积死亡率近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HY3对链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抗性基因检测显示,副溶血弧菌HY3携带blaTEM、strA-strB等相关抗生素抗性基因。常用剂量的渔用消毒剂高锰酸钾对副溶血弧菌HY3的杀菌效果较好,10 mg/L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 h,杀菌率可达99.99%。本试验结果表明,台州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出现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弧菌,且对链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后续防治该病需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防治。
    2020 Vol. 39 (6): 844-851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1813 KB)  ( 155 )
    852 南盘江破碎生境中子陵吻虾虎鱼的遗传多样性
    丁雪梅, 颜岳辉, 李强, 罗旭, 唐利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09
    众多的水利设施和附属高原湖泊引起南盘江流域出现严重的生境破碎。以子陵吻虾虎鱼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南盘江流域破碎化的生境对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子陵吻虾虎鱼因经济价值低而未被人工驯化,可作为评估生境破碎化影响的理想物种。以线粒体细胞色素 b(Cyt b)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来自南盘江水系13个隔离种群子陵吻虾虎鱼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13个种群194尾子陵吻虾虎鱼的COXⅠ基因、Cyt b基因及联合线粒体基因中观察到了27、22、49个变异位点和11、13、2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91、0.813、0.881和0.0053、0.0060、0.0056。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子陵吻虾虎鱼的13个群体聚类为2个进化分支,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地理聚类现象。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子陵吻虾虎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上述结果表明,南盘江破碎生境中的子陵吻虾虎鱼群体呈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分化。可能因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及稳定的有效种群大小,子陵吻虾虎鱼呈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又在较弱的迁移能力和破碎化生境的隔离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了子陵吻虾虎鱼种群间显著的遗传分化。
    2020 Vol. 39 (6): 852-862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3090 KB)  ( 186 )
    863 大鳞副泥鳅新品系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马本贺, 陶志英, 吴早保, 吴斌, 王海华, 徐先栋, 陈翠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0
    为探究体色变异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特点,在(26.0±1.0) ℃水温下,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地欧酮对体质量(56.92±3.23) g的大鳞副泥鳅选育品系“赣红1号”亲本人工催产,经过14.7 h的效应时间,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观察并记录其胚胎各时期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赣红1号”平均催产率93.4%,受精率76.7%,孵化率72.3%;受精卵为沉性卵,具黏性,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平均膜径为1052.49 μm;受精卵在水温(26.9±0.8) ℃、溶解氧≥8.25 mg/L、pH 8.2的条件下,经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29个发育时期,历时26.42 h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总积温为713.25 ℃·h 。初孵仔鱼无黑色素,平均全长3193.42 μm,肌节40节以上,心搏率72~85次/min,多沉在水底,偶作不规则短距离冲游。试验结果表明,“赣红1号”胚胎发育时序与正常大鳞副泥鳅相同,两者在出膜期表现出体色差异。
    2020 Vol. 39 (6): 863-87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3525 KB)  ( 149 )
    871 维生素C对昆明裂腹鱼幼鱼抗乐果胁迫能力的影响
    杨通枝, 詹会祥, 姚俊杰, 杨梅, 韦玉来, 杨龙保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1
    水温(13.5±0.5) ℃,在养殖体质量(1.52±0.26) g昆明裂腹鱼的山泉水中添加有效成分40%的乐果,使各试验组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5.091、10.182 、24.890、39.598 mg/L(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9.598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0.182 mg/L)染毒120 h,并于96 h在各组水体中加入90 mg/L的维生素C,分别于0、24、48、96、120 h取各组鱼的肌肉、肝脏和鳃,测定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基酶、乙酰胆碱酯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及肌肉中HSP70 mRNA的表达及基因克隆,以探究维生素C对昆明裂腹鱼幼鱼抗乐果胁迫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大于安全质量浓度的24.890、39.598 mg/L试验组中昆明裂腹鱼的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基酶、过氧化氢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余试验组昆明裂腹鱼的上述指标较小;添加维生素C后,不同组织中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基酶活性上升,过氧化氢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不同程度下降;不同质量浓度乐果诱导下HSP70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除39.598 mg/L试验组外,其余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添加维生素C后120 h各组HSP7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5.091 mg/L及10.182 mg/L试验组的表达水平接近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乐果质量浓度大于其安全质量浓度时,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修复,小于安全质量浓度时对机体基本无影响。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耐药性,保护机体免受外源物质氧化损伤。乐果能诱导昆明裂腹鱼幼鱼HSP70 mRNA的表达,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其表达量,增强昆明裂腹鱼幼鱼对乐果的耐受性。
    2020 Vol. 39 (6): 871-87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4497 KB)  ( 148 )
    880 贮藏条件对江蓠琼胶酶活性和琼胶凝胶强度的影响
    张曦文, 伍菱, 童风景, 姜泽东, 朱艳冰, 肖安风, 倪辉, 李清彪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2
    通过调控保鲜盒中湿度获得水分为10%、14%、40%、60%的江蓠样品,然后将各组江蓠样品密封保鲜盒分别置于5、15、25 ℃和35 ℃恒温培养箱中,模拟贮藏温度和湿度环境,连续处理4 d,每日测定处理后江蓠中琼胶酶活性、还原糖含量、琼胶提取得率、琼胶凝胶强度等指标,连续测定4 d、每组3次。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江蓠琼胶酶活性和所提取的琼胶凝胶强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湿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江蓠琼胶酶活性和琼胶的凝胶强度随着湿度的上升呈升高趋势。在贮藏开始1 d和2 d后,在江蓠水分含量为10%时提取琼胶的凝胶强度普遍高于水分含量为60%的江蓠所提取琼胶的凝胶强度,其胶凝胶强度最高达到604.2±136.7。
    2020 Vol. 39 (6): 880-886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1823 KB)  ( 219 )
    887 维生素E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和性腺发育影响的研究
    张旭, 唐瞻杨, 黄凯, 王丽群, 宿志健, 刘婷, 王婧杰, 麻艳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3
    在温度(28.0±0.5) ℃下,给初始体质量为(19.81±3.90) g的雌性尼罗罗非鱼和初始体质量为(18.55±3.65) g的雄性尼罗罗非鱼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40、80、120 mg/kg和160 mg/kg维生素E的饲料。30 d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制作不同维生素E添加质量浓度下雌、雄尼罗罗非鱼性腺和肠道组织切片,研究维生素E对雌、雄尼罗罗非鱼繁殖性能、生长系数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E添加量为120 mg/kg时,雌性尼罗罗非鱼肠道绒毛宽度显著升高,生长性能效果最佳,卵巢发育成熟度最好。维生素E添加量为160 mg/kg,雄性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最佳,精巢发育成熟度最好。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雄性尼罗罗非鱼肠道组织形态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维生素E可促进雌性和雄性尼罗罗非鱼性腺的发育并提高其繁殖性能,改善肠道组织形态结构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试验结果不仅可以为尼罗罗非鱼的组织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尼罗罗非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0 Vol. 39 (6): 887-893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2853 KB)  ( 137 )
    894 基于Cytb和D-Loop基因对中国少鳞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余科, 安苗, 黄胜, 潘秋芝, 聂福顺, 何孝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4
    为探究贵州省中国少鳞鳜野生资源多样性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D-Loop基因分析评价沅江上游铜仁锦江、平塘县平舟河及荔波县樟江3个自然群体的86尾中国少鳞鳜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测序结果表明,中国少鳞鳜Cytb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141 bp,D-Loop 为822 bp。在Cytb区段共检测出11个变异位点,界定了18种单倍型,3个群体平均的单倍型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18、3.342和0.00293;在D-Loop区段中共检测出17个变异位点,其中有3个缺失和2个插入,界定了23种单倍型,3个群体平均的单倍型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03、3.343和0.00410。遗传分化指数显示出3个群体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表明,本试验的中国少鳞鳜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中国少鳞鳜属迁徙能力弱、较封闭的小群体,因近交衰退效应,种群结构较为原始,长江流域群体生境理想,进化潜力较大。荔波樟江种群面临生存危机,而锦江更适宜中国少鳞鳜栖息繁育。本试验从分子水平评价贵州省中国少鳞鳜遗传多样性水平,将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20 Vol. 39 (6): 894-901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2179 KB)  ( 167 )
    902 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欧红霞, 王广军, 李志斐, 余德光, 龚望宝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5
    将初始体质量1.2~1.3 g的大口黑鲈饲养在池塘中,分别投喂冰鲜鱼(冰鲜组)和配合饲料(饲料组)8个月,达到商品规格时取其肠道制作切片,研究摄食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组大口黑鲈的前肠和后肠的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均低于冰鲜组,前肠和后肠黏膜厚度分别下降了13.71%(P<0.05)、22.73%(P<0.05),绒毛高度分别降低了22.49%(P<0.05)、20.51%(P<0.05);中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则显著高于冰鲜组,分别增加了19.07%(P<0.05)、10.72%(P<0.05)。饲料组的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均显著低于冰鲜组,肌层厚度分别降低了47.40%(P<0.05)、7.40%(P>0.05)、22.66%(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分别减少了42.7%(P<0.05)、8.7%(P<0.05)、56.5%(P<0.05)。饲料组前肠、中肠和后肠的隐窝深度均显著高于冰鲜组,分别上升了20.49%(P<0.05)、19.36%(P<0.05)、39.98%(P<0.05)。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饲喂人工配合饲料,与饲喂冰鲜鱼相比,其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整体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呈下降趋势,而隐窝深度越深,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则越低。本试验所投喂的配合饲料有损大口黑鲈的肠道健康。
    2020 Vol. 39 (6): 902-907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2776 KB)  ( 323 )
    908 2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毒性评价
    陆健, 张佳佳, 王佩佩, 庆辉, 周国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6
    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常温下吡虫啉、辛硫磷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949、26.193、12.320、3.547 mg/L,安全质量浓度0.354 mg/L;辛硫磷对克氏原螯虾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018、0.013、0.012、0.010 mg/L,安全质量浓度0.001 mg/L。吡虫啉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32.252、280.366、211.901、171.831 mg/L,安全质量浓度17.183 mg/L;辛硫磷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051、2.326、1.817、1.294 mg/L,安全质量浓度0.129 mg/L。结合国家标准和本试验数据可以看出,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属于中毒、低中等风险等级,辛硫磷对克氏原螯虾属于剧毒、极高风险等级;吡虫啉对中华绒螯蟹属于低毒、低风险等级,辛硫磷对中华绒螯蟹属于中毒、中等风险等级。
    2020 Vol. 39 (6): 908-914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812 KB)  ( 236 )
    915 大亚湾近十年沉积物中汞、砷分布及污染评价
    杨文超, 黄道建, 陈继鑫, 陈晓燕, 王宇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7
    为查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汞(Hg)、砷(A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5—2007)中的分析方法于2009、2012、2015和2018年采集大亚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Hg各年份含量分别为0.005~0.070 mg/kg、0.005~0.071 mg/kg、0.070~0.160 mg/kg、0.008~0.064 mg/kg,均值分别为0.04、0.04、0.12、0.04 mg/kg;As各年份含量分别为4.56~10.90 mg/kg、1.50~8.80 mg/kg、4.52~8.06 mg/kg、5.65~9.90 mg/kg,均值分别为7.98、4.81、6.78、7.35 mg/kg。Hg、As的含量变化较稳定,历年的监测值均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Ⅰ类标准;Hg、As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体呈现由湾顶至湾口降低的趋势。推测沿岸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工业企业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大气污染物等是大亚湾海域沉积物Hg的主要来源,沉积物As则主要与沿岸工业排污有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沉积物中Hg呈现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As的潜在生态风险则较轻微。近十年来大亚湾区域的Hg污染程度并未缓解,沉积物中Hg污染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0 Vol. 39 (6): 915-921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665 KB)  ( 147 )
    922 噻虫嗪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和抗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王召, 彭舒, 孟立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8
    在水温(24±1) ℃、pH 7.0±0.5、溶解氧(5±1) mg/L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用丙酮将噻虫嗪稀释成质量浓度为24.35、28.73、33.90、40.00、47.20 mg/L的溶液,以丙酮作为对照,研究噻虫嗪对体质量(19.81±2.40) g鲫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1 mg/L和10 mg/L噻虫嗪对鱼体肝脏和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脑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噻虫嗪对鲫鱼幼鱼的24、48、72、96 h 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22、35.84、30.71、28.95 mg/L。1 mg/L和10 mg/L噻虫嗪处理后,鲫鱼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96 h内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时间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胁迫可引起鲫鱼幼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
    2020 Vol. 39 (6): 922-927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336 KB)  ( 290 )
    928 南极冰鱼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
    王萍, 张健, 孙利芹, 井月欣, 李振铎, 刘奎, 马季, 王共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19
    采用常规方法分析体质量为(198±3.25) g南极冰鱼鱼骨(去头脊椎骨)、鱼肉、鱼头及鱼皮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南极冰鱼不同部位的品质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南极冰鱼鱼肉和鱼皮均属于高蛋白原料,鱼骨和鱼头的脂肪、灰分含量相对较高。各部位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11种饱和脂肪酸,17种不饱和脂肪酸;鱼骨、鱼肉、鱼头、鱼皮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分别占总脂肪酸的25.15%、24.87%、30.96%、31.91%(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分别占总脂肪酸的49.50%、52.27%、37.64%、76.64%(P<0.05),其中鱼肉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尤其丰富,共占总脂肪酸的31.68%。鱼肉、鱼头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鱼骨和鱼皮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缺少胱氨酸;鱼骨、鱼肉、鱼头、鱼皮的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分别占干质量的35.18%、77.77%、44.24%、69.16%(P<0.05);鱼肉和鱼皮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量均高于鱼骨和鱼头。南极冰鱼不同部位均检测出多种矿物质元素且含量存在差异(P<0.05),鱼肉中镁、钾元素含量丰富,鱼骨和鱼头中镁、钙、锰元素含量丰富尤其是鱼骨中钙元素大量存在,鱼皮中镁、铜、锌、铁元素含量丰富。综上所述,这将为以后综合利用南极冰鱼提供数据基础。
    2020 Vol. 39 (6): 928-934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190 )
    935 水产品中扑草净气质联用检测方法及基质效应的研究
    桂英爱, 葛祥武, 孙程鹏, 丁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0
    为探索水产品中扑草净的气质联用仪检测方法及基质效应,样品经乙腈提取、Envi-Carb/LC-NH2串联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定量离子m/z 241)测定样品中的扑草净含量,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试验结果显示,经校正后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9.6%~112.6%,变异系数为2.0%~15.4%,定量限为10 μg/kg。并给出了同时监测2个特征离子进行样品中假阳性排除的办法。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扑草净的定性确证与定量测定。
    2020 Vol. 39 (6): 935-940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1673 KB)  ( 200 )
    941 不同水温对黑斑蛙胚胎发育的影响
    王玉柱, 刘文舒, 李思明, 黎德兵, 郭小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1
    将同一批发育至15期的黑斑蛙卵块分成含100粒卵的小卵块,随机放入18个50 cm×30 cm×44 cm玻璃缸中,用木框棉网托举在水面下约1 cm处,光周期为12L∶12D,在水温18、21、24、27、30、33 ℃下孵化,每个梯度3个平行,测定其孵化率、25期的成活率、体质量、体长、尾长、体宽,记录各试验组胚胎发育阶段和对应发育时间,分析不同水温对各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水温范围内,水温对黑斑蛙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水温升高,25期成活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27 ℃成活率高于82.42%。25期黑斑蛙的体质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体长、体宽、尾长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0 ℃时有最大值。随着水温的升高,黑斑蛙胚胎的发育速度逐渐加快。在33 ℃下,由15期发育至19期和25期分别需10 h和60 h,而在18 ℃下则需48 h和204 h。试验结果表明,黑斑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4~27 ℃。
    2020 Vol. 39 (6): 941-946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1675 KB)  ( 363 )
    947 五倍子分离组分抑制无乳链球菌的热动力学研究
    郑梦珍, 佟延南, 翟少伟, 林茂, 江兴龙, 赖晓健, 李忠琴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2
    为评价五倍子各分离组分对无乳链球菌的抑制作用,以期在实践中更高效地利用五倍子,利用已优化过的乙酸乙酯—乙醇—水(5∶1∶5,体积比)分离溶剂体系,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五倍子各组分。通过微量量热法检测五倍子粗提物和各分离组分对无乳链球菌TN3L的热动力学作用,计算得出五倍子各分离组分对无乳链球菌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试验结果表明,五倍子可分离出5个组分(W1、W2、W3、W4、W5);组分W1对无乳链球菌无抑制作用,五倍子粗提物及其他分离组分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1234、2.2294、0.2570、0.6687、0.1750 mg/mL,抑菌强度依次为W2<W4<W3<W5<粗提物,其中组分W5和W3抑菌效果明显,推测W5和W3为五倍子对无乳链球菌的主要抑制成分。
    2020 Vol. 39 (6): 947-952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3232 KB)  ( 170 )
            综述与专论
    953 邻苯二甲酸酯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李欣, 申晨晨, 魏杰, 谢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3
    2020 Vol. 39 (6): 953-963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317 )
    964 噬菌体在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问题和解决策略
    吕可, 赵前程, 刘婧懿, 马子祯, 徐永平, 马永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4
    2020 Vol. 39 (6): 964-971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187 KB)  ( 335 )
    972 水生拉恩菌研究进展
    梁婧, 胡秀彩, 吕爱军, 孙敬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6.025
    水生拉恩菌属于肠杆菌科、拉恩菌属细菌,主要分布于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也是动物和植物性食品中常见污染菌之一。近几年研究表明,水生拉恩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对水产动物、人类等均有致病性。本文首次对水生拉恩菌的致病性、药敏性、基因组特征及其理化与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水生拉恩菌病的致病机理、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2020 Vol. 39 (6): 972-978 [摘要] ( 486 ) HTML (1 KB)  PDF (1175 KB)  ( 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