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921 斑节对虾混养池塘微生物群落生态功能初探
    周磊, 赵泽龙, 关晓燕, 王摆,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61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比较斑节对虾单独养殖、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3种养殖模式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试验结果显示,皮氏罗尔斯通氏菌为最主要的致病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致病菌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沉积物均明显下降。与非海水养殖池塘对照沉积物相比,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中硝酸盐还原生成氨氮的相关基因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硫化氢的相关基因含量更高,而亚硝酸盐和氨氮利用基因含量较低。3种斑节对虾养殖模式中,斑节对虾单独养殖和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沉积物中硝酸盐和硫酸盐还原基因丰度均高于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模式。此外,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一些特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由包括交替单胞菌、拟杆菌、着色菌、黄杆菌、脱硫杆菌和脱硫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完成。探明不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中潜在的人类致病菌情况以及氮、硫等基本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优化养殖技术、控制疾病暴发同时提高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42 (6): 921-932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4906 KB)  ( 117 )
    933 仿刺参C1q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2
    C1q作为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识别蛋白,对于机体的免疫作用至关重要。为探明C1q基因在仿刺参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利用构建的仿刺参cDNA文库,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仿刺参C1q(AjC1q)的全长cDNA,其序列全长为1717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为110 bp,3′-端非翻译区为698 bp,开放阅读框为909 bp,编码302个氨基酸。AjC1q 蛋白具有球状C1q 结构域,为三聚体,与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中的C1q结构域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仿刺参从受精卵到幼参的发育过程中,AjC1q基因的mRNA均有表达,并且在樽形期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到五触手幼体期达到峰值,表明补体系统可能在樽形期被广泛激活;AjC1q基因的mRNA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管足中的表达水平较高;不同病原菌刺激后,AjC1q基因的转录表达均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上调,表明在病原菌刺激下AjC1q基因能够快速表达。AjC1q可能在仿刺参发育过程中以及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3 Vol. 42 (6): 933-944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7247 KB)  ( 68 )
    945 珍珠龙胆石斑鱼有水保活中肌肉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温敬敬, 王蕾, 王金厢, 李学鹏, 励建荣, 丁玉庭, 谢晶, 王彦波, 秦小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55
    为筛选珍珠龙胆石斑鱼有水保活过程中的生命质量特征指标,以石斑鱼有水保活过程中存活率、体质量损失率、肌肉的一般化学组成、质构特性、肌肉组织形态、血清生化指标、鱼鳃Na+/K+-ATP酶活性及其组织形态等为观测指标,探究不同有水保活时间(0、24、48、72、96、120 h)下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降低、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升高(P<0.05),肌肉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硬度也逐渐降低;肌肉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肌纤维逐渐收缩、空隙逐渐增大;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逐渐变强,皮质醇含量先降后增;鱼鳃中Na+/K+-ATP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鳃小片形状变长变细,并且伴有水肿现象,同时鱼鳃白度显著增加(P<0.05)。血清指标和鱼鳃组织形态有望成为表征石斑鱼生命质量特征的有效指标,该结果可为石斑鱼保活流通过程中生命质量特征的动态监测提供参考。
    2023 Vol. 42 (6): 945-954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5788 KB)  ( 192 )
    955 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饲喂对拟穴青蟹肠道菌群的影响
    苏贵森, 李敏, 陈然, 胡高宇, 肖国强, 蔡景波, 张翔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80
    为探明蟹公寓养殖模式下,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杂鱼饲喂对拟穴青蟹菌群的影响,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组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各饵料组中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操作分类单元总数85.84%以上。不同饵料组共有细菌操作分类单元(695个)占总数的18.92%,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95.39%。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饵料组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未产生显著分化。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随养殖过程推进,微生物互作网络复杂度降低。功能预测分析显示,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等功能主要在养殖前期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养殖后期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蟹公寓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会对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与杂鱼组相比,高蛋白配合饲料在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未显著影响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2023 Vol. 42 (6): 955-965 [摘要] ( 52 ) HTML (1 KB)  PDF (19498 KB)  ( 24 )
    966 文蛤与美洲帘蛤的营养组成及风味成分比较分析
    陈素华, 陈爱华, 吴杨平, 张雨, 曹奕, 张志东, 李秋洁, 孙雪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02
    为评价文蛤与美洲帘蛤的营养价值,以同一养殖条件下相同月龄的文蛤和美洲帘蛤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营养测定方法及色谱法等对这2种贝类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文蛤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美洲帘蛤(P<0.05);脂肪酸组成中,文蛤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45.57%),其中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最高,分别占总脂肪酸的13.29%、11.48%,高于美洲帘蛤中的含量;两者的呈味核苷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文蛤的3种核苷酸腺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均是主要的呈味物质,而美洲帘蛤中肌苷酸对其蛤肉的直接呈味作用不明显;无机离子均是两者风味的主要贡献者,文蛤中Na+、Fe2+、Zn+、Cl-、PO43-含量显著高于美洲帘蛤(P<0.05),美洲帘蛤中Ca2+和K+含量显著高于文蛤(P<0.05);文蛤和美洲帘蛤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9种和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中,两者的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对气味贡献较大,尤其是美洲帘蛤中的1-辛烯-3-醇的含量和气味活度值均很高,这有可能是造成美洲帘蛤土腥味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文蛤与美洲帘蛤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文蛤在鲜味和风味上略优于美洲帘蛤。
    2023 Vol. 42 (6): 966-976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1449 KB)  ( 145 )
    977 非O1霍乱弧菌感染罗氏沼虾肝胰腺转录组分析
    张紫瑞, 朱鑫海, 张晓君, 高晓建, 孙永军, 魏万胜, 姜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97
    非O1霍乱弧菌是严重危害罗氏沼虾养殖生产的主要病原之一,为探究非O1霍乱弧菌感染罗氏沼虾引发的宿主免疫应答反应,采用接近半致死密度(1×106 cfu/mL)的菌液对健康罗氏沼虾[体质量(7.22±0.46) g]进行人工感染,感染24 h取肝胰腺组织样本,基于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开展罗氏沼虾感染个体与未感染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所得序列经质控、组装后获得85 794个单基因,平均长度1208 bp。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共发现32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745个,下调基因1491个,根据注释信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获得16个免疫相关基因,其中C型凝集素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等9个免疫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血蓝蛋白、消道夫受体B等7个免疫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系统过程、抗氧化活性和对刺激的反应等与免疫相关的条目被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经KEGG富集分析显示,非O1霍乱弧菌感染可诱导罗氏沼虾吞噬体、ECM-受体互作通路、霍乱弧菌感染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个免疫通路被显著富集,推测上述基因和通路可能在罗氏沼虾应对非O1霍乱弧菌感染的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随机选取8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结果与RNA-seq具有相似的表达趋势,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试验可为揭示罗氏沼虾防御病原非O1霍乱弧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2023 Vol. 42 (6): 977-986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4741 KB)  ( 189 )
    987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斑马鱼肠炎模型的初建
    马军, 陈燕, 刘璐, 侯国雨, 胡成正, 宛新明, 陈攀, 李宛庭, 黄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4
    鱼类肠道炎症性疾病的诱因复杂,在养殖生产环节反复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成体斑马鱼肠道炎症模型,可以更好地为经济鱼类肠炎的发病机理研究及治疗药物筛选提供有力的试验平台。采用口腔和肛门2种灌注方式将质量分数5%的葡聚糖硫酸钠注入斑马鱼成体中,口腔灌注组的存活率略高于肛门灌注组,诱导后第3天鱼体恢复活力,此时病理分析显示,口腔灌注能诱导出轻度炎症,而肛门灌注能诱导出轻度和中度炎症,但口腔灌注操作更简单和高效。选择口腔灌注方式动态监测葡聚糖硫酸钠对成体斑马鱼肠道组织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前肠和中肠对口腔灌注葡聚糖硫酸钠较为敏感,其在诱导后第1天和第3天均出现明显的肠壁局部增厚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现象,后肠相对迟缓,其肠壁厚度变化不明显,在诱导后第6天和第9天出现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聚集。此外,黏膜层褶皱破损或脱落现象较为普遍,与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无关。肠道黏膜层杯状细胞数量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有一定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诱导后的第1天和第3天,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并聚集于黏膜层表面,其变化趋势与肠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为一致。
    2023 Vol. 42 (6): 987-995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7070 KB)  ( 8 )
    996 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王小林, 吉光, 张怡晶, 王爱勇, 董婧, 刘修泽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3
    为探究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该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据此分析辽东湾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并计算群落季节更替与迁移指数,建立鱼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调查结果显示:辽东湾春、夏、秋3个季节共捕获鱼类58种,其中春季34种、夏季49种、秋季46种;优势种春季为短吻红舌鳎、黄鲫和皮氏叫姑鱼,夏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斑鱼祭,秋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六丝钝尾虾虎鱼、黄鲫和皮氏叫姑鱼;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34~1.63,丰富度指数为1.44~1.68,均匀度指数为0.60~0.64;辽东湾鱼类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靠近湾顶的北部近岸浅滩水域群落、辽东湾中南部深水区群落和辽东湾湾口深水区群落,其中春季和夏季可分为3个群落组,秋季分为2个群落组;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在春、夏季与底层温度相关性系数最高(春季R=0.270、夏季R=0.408),在秋季与水深相关系数最高(秋季R=0.37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结果显示,辽东湾鱼类丰度优势度曲线均位于生物量曲线之上,表明该海域鱼类群落处于受严重干扰状态。
    2023 Vol. 42 (6): 996-1005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2114 KB)  ( 198 )
    1006 脊尾白虾蒸制过程中品质和滋味的变化
    邵晨, 施文正, 曲映红, 吴旭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8
    为探究脊尾白虾在蒸制过程中的滋味和品质特性的变化,采用不同蒸制时间(0、1、2、4、6、8 min)对脊尾白虾进行处理,通过水分含量、蒸煮损失、质构分析、感官评分以及电子舌等指标,评估脊尾白虾蒸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其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蒸煮损失逐渐增加,在8 min 时,其水分含量降至74.37%,蒸煮损失增加了10.93%,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和回复性先升后降,凝聚力不断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弹性有所下降。与生虾相比,蒸制4 min时,呈鲜甜味的单磷酸腺苷含量升高至(554.29±7.19) mg/100 g;虾肉蒸制过程中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在2~4 min时最低。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蒸煮时间虾肉样品的滋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综上,蒸制可显著影响脊尾白虾的滋味和品质特性,且其在蒸制4 min时具有较佳的品质。本试验结果可为脊尾白虾干制加工前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3 Vol. 42 (6): 1006-1014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2381 KB)  ( 34 )
    1015 抚宁扇贝养殖区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变化研究
    卜世勋, 张福崇, 方笑, 李永仁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29
    为探明河北抚宁海湾扇贝养殖海域营养盐、浮游植物变化特征,及两者相关性,2020年5—11月,每月监测离岸0、0.3、4.6、11.1 km的常规水质指标及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水温变化趋势一致;0 km的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活性硅酸盐含量均高于其他站位,盐度、pH低于其他站位。5—11月,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0.260~3.460 mg/L;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均在7月出现峰值,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044 mg/L、7.174 mg/L;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 mg/L、0.052~1.578 mg/L、0~0.096 mg/L。共鉴定浮游植物56属102种,包括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隐藻门、裸藻门、金藻门藻类,0、0.3 km站位浮游植物密度高于4.6、11.1 km,各站位密度变化为8.3×104~445.6×104 个/L。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条纹小环藻、舟形藻、丹麦细柱藻等,调查海域中绿藻优势种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调查结果可为河北省海域的海湾扇贝养殖产业提供数据参考。
    2023 Vol. 42 (6): 1015-1024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2232 KB)  ( 37 )
    1025 4个温度下绿鳍马面鲀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党保成, 边力, 李雪梅, 孙以康, 李美帅, 常青, 葛建龙, 曲江波, 严俊丽, 陈四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3
    为探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温度下随水体溶解氧量下降过程中的耗氧和活动变化规律,于5.4 L圆桶状呼吸室中采用封闭式呼吸室的方法,在12、16、20、24 ℃ 4个温度条件下,测定平均体长为(9.5±0.08) cm、体质量为(15.34±0.15) 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幼鱼在12、16、20、24 ℃的窒息点分别为(0.85±0.06) mg/L、(0.97±0.04) mg/L、(1.10±0.05) mg/L、(1.40±0.07) mg/L,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4个温度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2.14、2.37、2.40 mg/L和3.06 mg/L时,幼鱼出现不适行为、开始死亡至全部死亡,各温度组的溶解氧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均接近0.3 mg/L,温度越高幼鱼全部死亡时间越短;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降低,4个温度组的耗氧率从开始的0.104、0.131、0.187 mg/(g·h)和0.318 mg/(g·h)降低到结束时的0.02~0.03 mg/(g·h),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将各温度组溶解氧含量下降过程的耗氧率变化分为适宜期(Ⅰ)、窒息期(Ⅱ)、死亡期(Ⅲ),结果表明:3个时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组3个时期的耗氧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Ⅰ、Ⅱ期各温度组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Ⅲ期相邻的温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相邻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绿鳍马面鲀幼鱼耗氧率随溶解氧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耗氧量较大,耐低氧能力较差。
    2023 Vol. 42 (6): 1025-1031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3919 KB)  ( 163 )
    1032 红福瑞鲤2号生长、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万顺鹏, 朱文彬, 王兰梅, 罗明坤, 傅建军, 杜淑玫, 董在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20
    为探究福瑞鲤2号红色家系的体色分化及生长差异,自2个多代选育的福瑞鲤2号红色A家系、B家系中选取全红色雌、雄个体作为亲本,在网箱内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半人工繁殖,形成AA、BB、AB、BA 4个组合,每个组合构建4个家系。鱼苗孵化后,每个家系分别饲养于同一池塘中1m×1m×1m的16个网箱内。养殖2个月后,对各家系进行PIT标记,测量体质量、体长、体厚和体高后放入同一池塘养殖3个月后再次测量,观察各组子代生长性状、体色分化、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试验结果显示,AA组和BA组子代红色个体为100%,其中BA组的体质量、体长、体厚和体高相对于其他3组具有明显的优势,BB组和AB组则出现红色单色和红色青背(背部具有青灰色条块)两种表型,BB组青背/总数为80.1%,AB组青背/总数为87.3%,2组内比较发现,青背个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厚和体高显著大于红个体(P<0.05)。4组间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1(Gch1)和酪氨酸酶(Tyr)差异不显著(P>0.05)。背皮组织中,Gch1基因在AA组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BB组和AB组(P<0.05),而黄嘌呤脱氢酶(Xdh)基因和墨喋呤还原酶(Spr)基因在AA组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BB、AB和BA组(P<0.05);Tyr基因和前黑素小体蛋白(Pmel)基因在AA、AB和BA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B组(P<0.05),而黑色素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指标显示,AA组红色福瑞鲤2号可以作为基础材料,为下一代选育提供亲本。红色福瑞鲤2号体色分化的规律,可为进一步培育出生长和体色俱佳的红色鲤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资料。
    2023 Vol. 42 (6): 1032-1039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1476 KB)  ( 116 )
    1040 维生素E对黄金锦鲤生长、抗氧化指标及体色的影响
    金鑫, 卢正义, 张媛媛, 崔培, 孙金辉, 乔秀亭, 程镇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05
    为探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黄金锦鲤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在水温20.0~25.0 ℃下, 将平均体质量为(25.96±0.19) g的黄金锦鲤饲养在自动充气循环水箱内,投喂在基础饲料(维生素E含量40 mg/kg,叶黄素含量200 mg/kg)中分别添加0、250、500、750、1000 mg/kg维生素E的5种饲料。6周的养殖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E含量的增加,各处理组黄金锦鲤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的鱼体成分、体长/体高、体质量/体长、肥满度、脏体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2、4周,与对照组相比,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500 mg/kg时显著提高了黄金锦鲤的黄度(P<0.05),在第2周且添加量为250 mg/kg时,效果最为明显。添加维生素E还可以显著提高黄金锦鲤肝脏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综合来看,投喂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 mg/kg(总维生素E含量为290 mg/kg)的饲料,可以显著增强黄金锦鲤的着色效果(黄色)和抗氧化能力,且投喂2周即可达到较好的着色效果。
    2023 Vol. 42 (6): 1040-1046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29 )
    1047 斑点叉尾鮰鱼苗对盐度的急性耐受力及行为反应研究
    段永强, 张世勇, 王明华, 钟立强, 边文冀, 陈校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98
    为探讨斑点叉尾鮰不同发育阶段鱼苗对盐度的急性耐受力,分别对其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和孵化后第30天鱼苗进行24、48、96 h急性盐度胁迫试验,研究3个发育阶段鱼苗的半致死盐度和安全盐度,并比较各发育阶段鱼苗的极限耐受盐度。试验结果显示: 3个发育阶段斑点叉尾鮰鱼苗的24 h和48 h半致死盐度均为孵化后第30天鱼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卵黄囊苗,96 h半致死盐度为孵化后第30天鱼苗>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 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和孵化后第30天鱼苗的极限耐受盐度分别为7.0、4.0和9.0。因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体质较弱,且仍需要经历孵化后第10天至孵化后第30天这一关键时期,故3个阶段鱼苗的放养水体盐度应分别控制在4.0、4.0和9.0以下。试验结果可为沿海滩涂地区斑点叉尾鮰鱼苗科学放养提供基础数据。
    2023 Vol. 42 (6): 1047-1053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105 KB)  ( 196 )
    1054 棘胸蛙胚胎发育观察与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谢永广, 汪小冬, 吴亚峰, 黄福江, 魏秀英, 魏朝宇, 陈敦学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9
    为解析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全人工养殖的棘胸蛙作为繁殖亲本,采用仿生态繁殖方式获得受精卵,系统观察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同时分析4个主要发育阶段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与其他蛙类总体相似,但是也存在种特异性。其受精卵为沉黏性卵,卵径为(4.31±0.69) mm,分为动物极和植物极,其中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在水温(24.5±0.5) ℃条件下,由受精卵至出膜历时222.94 h,总积温5462.03 h·℃,至卵黄吸尽期历时288.44 h,总积温7066.78 h·℃。按照发育时序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酶活性分析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丙转氨酶以及丙二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原肠中期酶活性降低,而谷草转氨酶却在原肠中期酶活性达到最高点,然后持续下降。此外,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种酶活性均在卵黄吸尽期达最低,而丙二醛含量达到最低点为原肠中期。本试验可为棘胸蛙的繁殖生物学和高效制种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2023 Vol. 42 (6): 1054-1062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2424 KB)  ( 16 )
    1063 水生植物种类及覆盖率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倪蒙, 储忝江, 刘梅, 练青平, 郭爱环, 邹松保, 周聃, 周志明, 原居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93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 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 ×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来自水产养殖池塘,盐度4.5。每个水箱均曝气、盖上透光塑料板。另在9个面积约6670 m2的养殖池塘中设置2.0 m×4.0 m的PVC管结构生态浮床,按照2.5%、5.0%和10.0%覆盖率布设空心菜,不同时间分析各水生植物对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试验结果显示:空心菜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净化效果最佳,轮叶黑藻对氨氮和硝态氮净化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菜对水体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强,之后依次是鸢尾、香蒲、香菇草、轮叶黑藻、水芹和生菜。30 d后,不同浮床覆盖率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覆盖率组含量最低。因此,种植空心菜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质。空心菜浮床覆盖率越高,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去除率越高,推荐的浮床覆盖率为10%。
    2023 Vol. 42 (6): 1063-1071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5772 KB)  ( 176 )
            综述与专论
    1072 植物源麻醉剂在鱼类麻醉镇静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曾祥兵, 董宏标, 陈健, 李成辉, 张慧, 段亚飞, 张家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3
    2023 Vol. 42 (6): 1072-1080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1160 KB)  ( 173 )
    1081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
    薛颖昊, 张明明, 徐志宇, 冯良山, 孙占祥, 贾涛, 刘东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1
    2023 Vol. 42 (6): 1081-1090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