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1 |
地衣芽孢杆菌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
 |
王旭达,关晓燕,王鉴,董颖,蒋经伟,姜北,李石磊,赵泽龙,陈仲,高杉,周遵春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51 |
|
|
为探讨益生菌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地衣芽孢杆菌作为潜在的益生菌株进行仿刺参投喂试验。选择初始体质量为(7.17±0.86) g的仿刺参为试验对象,设计空白对照组及益生菌处理组进行投喂。益生菌在饲料中的添加密度分别为105、107、109、1011 cfu/g,每10 d测定相关指标。40 d投喂试验结束后,通过注射灿烂弧菌的方式对各组仿刺参进行攻毒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05、1011 cfu/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不显著。而投喂含有107 cfu/g和109 cfu/g地衣芽孢杆菌饲料时,仿刺参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性(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免疫酶活性(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期间,淀粉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他指标呈上升趋势。攻毒试验表明,投喂107 cfu/g和109 cfu/g地衣芽孢杆菌的仿刺参累积死亡率较低,相对免疫保护率较高,仿刺参抵抗灿烂弧菌的能力得到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地衣芽孢杆菌密度为107 cfu/g和109 cfu/g时,仿刺参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均显著提高。 |
|
|
2021 Vol. 40 (2): 151-158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1848 KB)
(
173
) |
|
|
|
159 |
捕后干露对3种贝类活品品质的影响 |
|
 |
闫丽新,姜明慧,刘俊荣,衣鸿莉,王选飞,田元勇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37 |
|
|
为明确经济养殖贝类捕后早期干露耐受性,选取活力良好的菲律宾蛤仔、长牡蛎和虾夷扇贝在4 ℃条件下进行8 d的无水贮藏,以闭壳肌pH、糖原、腺苷三磷酸(ATP)关联化合物、磷酸精氨酸的含量和奥品脱氢酶活性为指标,研究3种贝类的品质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无水贮藏期间,菲律宾蛤仔pH无明显变化(P<0.05),而长牡蛎和虾夷扇贝pH分别由7.23和7.39降至6.88和6.80。3种贝的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ATP在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初始含量仅为0.41、0.42 μmol/g,且贮藏过程无显著变化(P<0.05);在虾夷扇贝的初始含量为4.05 μmol/g,且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急剧下降。虾夷扇贝和菲律宾蛤仔闭壳肌中章鱼碱脱氢酶活性最大,且随贮藏时间呈增加趋势。长牡蛎中alanopine脱氢酶和strombine脱氢酶起主要作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推定,长牡蛎、菲律宾蛤仔、虾夷扇贝对干露耐受时间分别是8、4、2 d。试验结果表明,在活贝捕后流通过程中应结合干露耐受性差异建立品种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
|
|
2021 Vol. 40 (2): 159-165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1695 KB)
(
280
) |
|
|
|
166 |
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高质量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
 |
姜鹏,骆丽婷,李胜杰,樊佳佳,马冬梅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11 |
|
|
基于传统的酸性酚—异硫氰酸胍—氯仿一步提取法,比较分析多种优化操作步骤,摸索出一种高质量提取体质量为80~150 g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总RNA的改良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肝脏、脾脏、肠道等脏器组织,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丰度低,且极易在样品前处理阶段出现顽固性降解问题。探索发现,将取样量增至约30 mg,可提升RNA产量以满足常规试验需求。针对降解难题,改良常规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流程,采用鲜样液氮速冻,冻样直接放入TRIzol试剂中裂解,并即刻进行长时间机械匀浆,时长约3 min等核心操作步骤,可显著降低脂肪组织样品RNA的降解。Agilent生物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改良方法提取的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完整度高,关键RIN值为8.7~9.0。研究推测,长时间机械匀浆所形成的持续剪切冲击力或许有助于TRIzol试剂中的异硫氰酸胍等成分突破油滴阻碍而有效抑制内源性RNA酶。本方法提取的草鱼脂肪组织总RNA质量可满足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要求。 |
|
|
2021 Vol. 40 (2): 166-171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1433 KB)
(
204
) |
|
|
|
172 |
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
|
 |
郑岩,刘谞,孙娜,耿丹,李杨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59 |
|
|
随机选取光合选育系成体中华绒螯蟹500只,雌[(95.27±14.60) g]、雄[(145.03±23.46) g]各250只,逐一测量头胸甲长(x1)、背甲后半长(x2)、体高(x3)、额宽(x4)、第1侧齿宽(x5)、第3步足长节长(x6)、第3步足前节长(x7)和第4步足指节长(x8)共8个形态学指标及其体质量(y)。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剖分各性状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各参数变异系数体质量均最大,雄蟹为16.17%,雌蟹为15.32%,各形态性状中体质量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各形态性状间头胸甲长与背甲后半长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30,雌蟹为0.893。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中,头胸甲长的相关系数最大,雄蟹为0.806,雌蟹为0.954。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都是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依次为雄蟹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额宽>体高,雌蟹为头胸甲长>第3步足长节长>体高>额宽。各形态性状单独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头胸甲长最大,雄蟹为32.1%,雌蟹为53.8%,两两性状共同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第3步足长节长和头胸甲长的协同作用最大,雄蟹为20.2%,雌蟹为14.8%,头胸甲长和第3步足长节长对于体质量是重要的决定性指标。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的最优回归方程:雄蟹,y=-224.598+3.826x1+1.846x6+2.866x4+2.14x3;雌蟹,y=-166.408+3.734x1+0.754x6+0.817x3-1.014x4。 |
|
|
2021 Vol. 40 (2): 172-178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1316 KB)
(
138
) |
|
|
|
179 |
光照对纤细裸藻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
|
 |
王祎哲,姚奕炯,王梓懿,贾旭颖,高金伟,张文慧,邵蓬,窦勇,周文礼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49 |
|
|
为探讨光照对纤细裸藻的生长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将纤细裸藻分别置于不同光照度(0、1500、3000、4500、6000 lx)、光照周期(16L∶8D、14L∶10D、12L∶12D、10L∶14D、8L∶16D)、光质(绿光495~530 nm、蓝光450~480 nm、红光615~650 nm、白光450~465 nm、黄光580~595 nm)条件下于恒温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进行细胞密度以及色素含量的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光照度、光照周期和光质对纤细裸藻生长及光合色素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光照度1500、3000、4500 lx对纤细裸藻的生长均有积极作用,其中3000 lx光照度作用最为显著,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光合色素质量浓度也高于1500、4500 lx;光照周期16L∶8D、14L∶10D和12L∶12D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14L∶10D组生长状况和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均优于其他处理组,8L∶16D组使纤细裸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其色素质量浓度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蓝光与白光组对纤细裸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蓝光条件下色素质量浓度达到最高,更利于光合色素的积累。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纤细裸藻生长及光合色素积累的光照条件为:光照度3000 lx,光照周期14L∶10D,蓝光培养。 |
|
|
2021 Vol. 40 (2): 179-187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2434 KB)
(
497
) |
|
|
|
188 |
藻—溞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调控效果的研究 |
|
 |
刘梅,原居林,倪蒙,练青平,郭爱环,顾志敏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58 |
|
|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 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
|
|
2021 Vol. 40 (2): 188-195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2829 KB)
(
139
) |
|
|
|
196 |
饲料级鸡肉粉对黄鳝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
曹晓莉,胡毅,胡亚军,陈开健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04 |
|
|
将初始体质量(26.67±0.05) g的健康黄鳝饲养在1.5 m×2.0 m×1.5 m的网箱中,网箱内水花生覆盖水面90%以上,投喂用饲料级鸡肉粉替代鱼粉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鱼粉组(对照组)、15%替代组、30%替代组、45%替代组和60%替代组,研究以饲料级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黄鳝质量增加率呈下降趋势(P<0.05),当鸡肉粉替代比例超过30%时,血清补体3与补体4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比例替代组的饲料系数、全鱼粗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 ,30%替代组和45%替代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除45%替代组外,各替代组肠道脂肪酶活力均显著下降(P<0.05)。各替代组白蛋白含量均低于鱼粉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15%替代组、30%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和60%替代组的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料级鸡肉粉可替代饲料中30%的鱼粉而不影响黄鳝的生长和生理功能。 |
|
|
2021 Vol. 40 (2): 196-202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988 KB)
(
193
) |
|
|
|
203 |
氮营养盐对极北海带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
袁艳敏,刘福利,梁洲瑞,王潇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31 |
|
|
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硝态氮对极北海带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极北海带培养在硝态氮质量浓度梯度为0、0.5、2、4、6、8、10 mg/L的灭菌海水中,10 d后分别测定各培养条件下藻体的生长和生化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8 mg/L时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表明极北海带幼苗适于在此营养盐水平下生长。低氮环境时藻体的丙二醛含量较高,且与相对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氮胁迫可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导致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降低;(2)在低氮营养盐水平(0~0.5 mg/L)时,藻体超氧阴离子水平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升高,表明这3种抗氧化酶尤其是过氧化物酶在清除藻体内自由基时起关键作用,同时丙二醛有较明显的积累,表明在低氮营养盐水平下抗氧化酶的作用可能受到限制。在高氮营养盐水平(10 mg/L)时,藻体超氧阴离子含量较低,且丙二醛无明显积累,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高氮环境时均明显升高,表明高氮环境时藻体的抗氧化酶系统发挥作用,清除积累的活性氧。高氮和低氮营养盐胁迫对极北海带幼苗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不同。(3)在高氮和低氮环境时,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适宜的氮含量条件时的含量,表明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对氮胁迫无明显响应。本试验结果可为极北海带苗种生产及人工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
|
|
2021 Vol. 40 (2): 203-209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140
) |
|
|
|
210 |
珍珠龙胆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
|
 |
汤绮桐,曹伏君,叶宁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027 |
|
|
用瑞氏染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头肾、体肾、脾脏等器官组织的涂片、印片进行染色、观察、测定和统计,以研究血细胞发生。试验结果显示,红细胞的发育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红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分别是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体积由大变小再变大,嗜酸性粒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幼稚和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各种细胞体积均较其他鱼类的细胞体积大;中性粒细胞的体积与嗜酸性粒细胞的体积差异较大。脾脏中未观察到原红细胞和原粒细胞,仅在体肾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头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体肾次之。头肾和体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红细胞、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头肾、体肾、脾脏是原单核细胞、原淋巴细胞发生的主要场所。 |
|
|
2021 Vol. 40 (2): 210-217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2307 KB)
(
115
) |
|
|
|
218 |
水产品中镉两种测定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比较 |
|
 |
谭秀慧,杨洪生,黄鸿兵,李佳佳,夏莉萍,张秋云,刘畅,朱晓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14 |
|
|
为建立和比较水产品中镉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分别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FAPAS质控样品T07279QC中镉的含量,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建立水产品中镉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两种方法的不确定度分量。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曲线拟合,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主要来源于标准溶液配制,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高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两种方法测定质控样品T07279QC中镉的含量分别为(7.47±0.470) mg/kg和(7.53±0.376) mg/kg,两种方法的测定值均在质控样品参考值含量5.76~9.33 mg/kg内。 |
|
|
2021 Vol. 40 (2): 218-225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112 KB)
(
149
) |
|
|
|
226 |
黄颡鱼(♀)、长吻(♂)及其杂交F1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
|
 |
王宏玉,武兆文,付东勇,苏孟园,杨汶珊,唐荣叶,王涛,尹绍武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29 |
|
|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从2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2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1龄、体质量(14.20±1.20) g黄颡鱼(♀)和长吻(♂)及其杂交F1代[黄颡鱼(♀)×野生长吻(♂)]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显示,这3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83、3.667、5.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82、2.221和2.535;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19、0.367和0.60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77、0.383和0.59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20、0.365和0.509。杂交F1代与父本长吻的遗传距离为0.8551,小于与母本黄颡鱼的遗传距离(1.727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父本聚为一支。杂交F1代从父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该试验结果将为研究黄颡鱼和长吻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鲿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
|
|
2021 Vol. 40 (2): 226-232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911 KB)
(
213
) |
|
|
|
233 |
靓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
|
 |
魏海军,邓正华,陈明强,李有宁,王雨,孙静,王继金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78 |
|
|
2019年10月,在北部湾采集339枚野生靓巴非蛤,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前缘长、后缘长和体质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探究其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生长线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该取样群体靓巴非蛤生长线数为36.4±3.2;靓巴非蛤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且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高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9,后缘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759;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形态性状有壳长、壳高和壳宽,建立了靓巴非蛤壳长、壳高、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回归方程(r2=0.96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其次是壳高和壳长。试验结果表明,靓巴非蛤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进行良种选育时应主要选择壳宽,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 |
|
|
2021 Vol. 40 (2): 233-238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240
) |
|
|
|
239 |
仿刺参夏眠前后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研究 |
|
 |
王摆,高杉,周遵春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60 |
|
|
在仿刺参夏眠前后(6—10月),原位采集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沉积物—水界面样品,检测沉积物上覆水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酸盐含量及变化,研究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亚硝态氮+硝态氮(NOx--N)通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8月的NOx--N通量达到极低值,为-(66.12±7.66) mg/(m2·d);氨氮(NH4+-N)通量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7月的NH4+-N通量达到最高值,为(6.21±0.55) mg/(m2·d),9月达到极低值,为-(14.88±1.44) mg/(m2·d);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8月的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达到最高值,为(4.20±0.56) mg/(m2·d),10月达到极低值,为-(3.48±0.43) mg/(m2·d)。相关性分析发现,可溶性无机磷酸盐通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Ox--N通量与水体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夏眠期间池塘沉积物是重要的氮汇和磷源,对水体的氮磷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
|
2021 Vol. 40 (2): 239-243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079 KB)
(
172
) |
|
|
|
244 |
干露胁迫对脊尾白虾存活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
 |
邓高威,段健诚,王玉,王林华,欧阳乐飞,高焕,赖晓芳,张庆起,阎斌伦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28 |
|
|
为探究干露胁迫对脊尾白虾存活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设置常温干燥、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和低温湿润4个胁迫试验组及1个对照组,计算各组胁迫后12.0 h内脊尾白虾累计存活率,并分析各组胁迫后2.5 h内肌肉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累计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3.0 h常温干燥组个体全部死亡,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和低温湿润等3个试验组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6.7%、38.9%和40.0%。4个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在1.0 h和2.5 h时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 h和1.5 h时显著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湿润可以提高脊尾白虾存活率,干露环境条件可诱导脊尾白虾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明显,可作为干露条件下脊尾白虾机体健康监测指标。 |
|
|
2021 Vol. 40 (2): 244-249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746 KB)
(
232
) |
|
|
|
250 |
福尔马林药浴防治红鳍东方鲀异沟虫病的研究 |
|
 |
袁震,刘鹰,吴禹濛,姜洁明,张磊,刘奇,叶仕根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19 |
|
|
异沟虫是红鳍东方鲀常见寄生虫之一,对红鳍东方鲀养殖业危害极大。为有效防治异沟虫病,在观察异沟虫虫卵孵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评价福尔马林药浴对异沟虫的杀灭效果及其对红鳍东方鲀的安全性,形成红鳍东方鲀异沟虫病的防治方案。试验结果发现,异沟虫虫卵的孵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孵化初期、孵化中期、孵化后期和破卵4个阶段,在17~19 ℃条件下,异沟虫虫卵5.5 d孵化出幼虫,8 d孵化结束;不同大小的异沟虫对福尔马林的耐受性有明显差异,当福尔马林剂量为600 mL/m3时,浸浴1 h可杀灭全部异沟虫幼虫(体长≤1 cm),但对异沟虫成虫(体长>1 cm)几乎无效;在600 mL/m3福尔马林浸浴条件下,红鳍东方鲀在浸浴后第5 h开始出现游动异常、呼吸困难等现象,在浸浴后第6 h出现死亡;而在650、700 mL/m3福尔马林浸浴条件下,红鳍东方鲀分别在浸浴后第5.5 h和4 h出现死亡。综上,体质量约为20 g的红鳍东方鲀异沟虫病的建议防治方案为600 mL/m3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 h,8 d后重复药浴1次。 |
|
|
2021 Vol. 40 (2): 250-254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327 KB)
(
173
) |
|
|
|
255 |
黄河鲤肾脏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 |
|
 |
樊明明,宋予震,吴玉臣,吕玉金,张丽,聂丹,刘忠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76 |
|
|
应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成体黄河鲤肾脏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试验结果显示,黄河鲤的肾脏包括头肾和中肾两部分。头肾实质中没有肾单位,主要由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构成,可观察到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和甲状腺滤泡;中肾实质中包含有肾小体、肾小管和拟淋巴组织,肾小体由鲍曼氏囊和与其相接触的血管球组成。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拟淋巴组织包括血管、淋巴细胞、血细胞、粒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结构观察显示,黄河鲤头肾已退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免疫器官,中肾为主要的泌尿器官,黄河鲤在硬骨鱼的进化中处于中等地位。 |
|
|
2021 Vol. 40 (2): 255-26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5429 KB)
(
143
) |
|
|
|
261 |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消化酶、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
 |
范文浩,方刘,周锦,阮国良,郭小泽,郑维友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03 |
|
|
水温(25±1) ℃时,将体质量(3.11±0.1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120 cm×60 cm×20 cm的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14尾/m2(低密度组)、28尾/m2(中密度组)和42尾/m2(高密度组),研究室内养殖不同密度对生长、摄食、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8周的养殖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28尾/m2组中,其特定生长率[(1.82±0.12)%/d]和质量增加率[(196.73±0.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摄食率与养殖密度成正相关,即42尾/m2组的摄食率高于14尾/m2组和28尾/m2组。28尾/m2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4尾/m2组的消化酶活性(P<0.05),但与42尾/m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28尾/m2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综合所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28尾/m2的养殖密度最适合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养殖。 |
|
|
2021 Vol. 40 (2): 261-266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976 KB)
(
136
) |
|
|
|
267 |
重组酶快速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方法的建立 |
|
 |
尹伟力,吴葳,刘晓静,马晓玲,韩伟,吴宁宁,陈燕平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35 |
|
|
为建立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ATP酶基因(ORF114R)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十足目虹彩病毒1检测方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最优扩增温度为30 ℃,恒温反应20 min内即可完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其他常见虾类感染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最低检出限为7 拷贝/μL,低于传统的巢式PCR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方法和PCR方法对采集的509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能够有效检出PCR方法的弱阳性样品,表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可以用于临床检测。笔者建立的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基层实验室及现场检测。 |
|
|
2021 Vol. 40 (2): 267-272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1057 KB)
(
217
) |
|
|
|
273 |
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
|
 |
王万良,牟振波,周建设,王且鲁,陈美群,张驰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55 |
|
|
在水温13~14 ℃下,将平均体质量(1.07±0.3) g的亚东鲑幼鱼养在100 cm×100 cm×60 cm圆形玻璃缸循环水系统中,密度为159尾/m3,水深约40 cm,投喂添加0%、0.1%、0.2%、0.5%、1.0%、1.5%和2.0%β-葡聚糖的饲料饲养60 d,研究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含量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均为100%;平均质量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与0.2%、0.5%、1.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试验组平均体长增长率最小;特定生长率0.5%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试验组最低;肝体指数依次递减,0%试验组最大,与0.1%、0.2%和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肥满度0.1%、0.2%、0.5%、1.0%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试验组最小;摄食率0.1%试验组最高,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增加依次递减,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食物转化率0.5%试验组最高,与1.0%、1.5%、2.0%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试验组最低。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β-葡聚糖含量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说明β-葡聚糖能够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β-葡聚糖对亚东鲑存活与生长效果较好。 |
|
|
2021 Vol. 40 (2): 273-278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976 KB)
(
114
) |
|
|
|
279 |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与年龄关系 |
|
 |
徐聚臣,段友健,骆小年,蔡忠璐,何宇,刘旋,刘嘉诚,韩牧轩,孙立孝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220 |
|
|
2017年5月—2018年1月,在内蒙古达里湖采集瓦氏雅罗鱼404尾,取出微耳石清洗、烘干、称量质量后,先用热熔胶定于载玻片上打磨后,再热熔胶高温熔化取下耳石,用透光率更高的透明指甲油固定、打磨,至出现清晰轮纹,读取鱼类年龄。分别采用4种方程(直线、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回归拟合耳石质量与体长、年龄之间的关系,得出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mO)与年龄(A)之间的函数关系式:mO=-0.0445A2+1.9601A-1.3978(r2=0.8772)。基于拟合方程和各龄组耳石质量和体长统计图表结果,证明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可用于鉴定其年龄。利用耳石质量推算鱼类年龄,将推算年龄与耳石年轮读取年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可以直接推断鱼的年龄,是一种快速简单且稳定的年龄鉴定方法。 |
|
|
2021 Vol. 40 (2): 279-284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305 KB)
(
20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