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547 草鱼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胡泽超, 邹孝翠, 孙健, 边晨晨, 吉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02
    为探究4个内参基因在草鱼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及筛选稳定性最佳的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在水温26.5~27.5 ℃下,摄食脂肪含量为4%、8%和12%的饲料4周、体质量为(15.0±0.5) g的草鱼腹腔脂肪组织中及在成脂培养基中诱导分化至第6天时,用含0、40、80、120 mmol/L的油酸处理的草鱼脂肪细胞中的18S rRNA基因、β-actin基因、GAPDH基因和EF1α基因等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转录水平,随后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其表达稳定性,以筛选出特定条件下草鱼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或其组合。结果显示,候选内参基因的定量PCR引物均可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和理想的扩增效率。在草鱼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顺序分别为18S rRNA>β-actin>GAPDH>EF1α和18S rRNA=β-actin>GAPDH>EF1α。GeNorm标准化因子配对差异分析显示, 其配对变异值均小于0.15,即草鱼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中最适内参基因数至少有2个。结果表明,在草鱼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稳定表达的是18S rRNA基因,建议选择18S rRNA、β-actin基因作为草鱼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内参基因组合。
    2023 Vol. 42 (4): 547-555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275 KB)  ( 107 )
    556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冬春季稻虾田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孙颖, 李威, 奚业文, 成永旭, 李嘉尧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3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冬春季稻虾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8年12月—2019年7月,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1500、3500、4500 kg/hm2)组和1个对照组(还田量0),分析投放克氏原螯虾前后不同还田量处理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密度以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克氏原螯虾投放前表现为3500 kg/hm2>4500 kg/hm2>1500 kg/hm2>0,投放后表现为0>3500 kg/hm2>4500 kg/hm2>1500 kg/hm2。投放克氏原螯虾前,总密度和生物量与还田量的关系均表现为4500 kg/hm2>3500 kg/hm2>1500 kg/hm2。投放后,还田量1500 kg/hm2组、3500 kg/hm2组和4500 kg/hm2组总密度显著下降。优势度指数计算发现,霍甫水丝蚓、苏氏尾鳃蚓和大脐圆扁螺为投放克氏原螯虾前还田量3500 kg/hm2和4500 kg/hm2组主要优势种,在投放后优势度明显下降,表明以上种类可能是克氏原螯虾重要动物饵料,其中还田量3500 kg/hm2组优势种密度下降幅度明显高于还田量1500 kg/hm2组和4500 kg/hm2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总磷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克氏原螯虾投放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点、土壤肥力以及养殖水体指标情况确定,最适秸秆还田量为3500 kg/hm2
    2023 Vol. 42 (4): 556-565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2127 KB)  ( 100 )
    566 不同性别中国明对虾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
    郑礼, 何玉英, 王琼, 于安, 谢拥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24
    为探明不同性别中国明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选择中国明对虾雌、雄各158尾,对其体长(x1)、额角长(x2)、头胸甲长(x3)、头胸甲宽(x4)、腹节长(x5)、尾节长(x6)、第1触角外鞭长(x7)、第1触角内鞭长(x8)、第2触鞭长(x9)、额角上齿数(x10)、额角下齿数(x11)和体质量(y)进行测定,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明对虾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影响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来看,雌、雄群体中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最大,分别为0.885、0.869,雌性群体除额角上齿数外,其他形态性状与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雄性群体除额角上齿数和额角下齿数外,其他形态性状与体质量极显著正相关。在雌、雄群体中,体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最大,两者通径系数分别为0.673、0.401。间接作用方面:在雌性中国明对虾群体中,体长与腹节长通过其他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间接作用较大,分别为1.897、1.528;在雄性中国明对虾群体中,体长通过其他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为2.159。对雌性群体体质量起较大决定作用的形态性状为体长、第1触角外鞭长、腹节长和额角下齿数,而对雄性群体体质量决定作用较大的形态性状为体长、头胸甲长和第2触鞭长。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建立不同性别中国明对虾的回归方程,雌、雄虾分别为y1=-82.999+3.644x1+4.992x5+1.208x7+2.126x11 (r2=0.927)、y2=-46.347+3.757x1+1.189x3+0.143x9 (r2=0.896)。
    2023 Vol. 42 (4): 566-574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104 KB)  ( 64 )
    575 鲿科鱼类DNA条形码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
    刘红艳, 熊飞, 翟东东, 王莹, 夏明, 陈元元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89
    鲿科鱼类是一类高度多样化的类群,一些具有高度相似特征的物种难以通过形态进行识别,系统分类关系混乱,因此,选择一种更为有效、便捷的鱼类鉴定和分类方法十分必要。对5属36种共214条鲿科鱼类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种鲿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6和0.15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9.875倍;大多数鲿科鱼类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的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结果将36个物种定义为25个运算分类单元,运算分类单元的划分与距离法结果大体一致,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的物种被划分为同一个运算分类单元,种内遗传距离较大的物种分化为多个运算分类单元。聚类树结果显示:黄颡鱼属、拟鲿属和鮠属的鱼类聚成一大支;鳠属和半鲿属中各有1个物种聚类到对方的分支中,这两属之间存在不完全的谱系分选。在本研究中,DNA条形码在大部分鲿科鱼类中能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对一些近缘种,条形码鉴定存在局限性,同时,COⅠ条形码也阐明了鲿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可为鲿科物种的系统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023 Vol. 42 (4): 575-584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8074 KB)  ( 47 )
    585 克氏原螯虾前列腺素E2受体EP4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江红霞, 张冉, 李屹铮, 刘雪巍, 张帅帅, 于淼, 王磊, 张猛, 乔志刚, 李学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3
    前列腺素E2(PGE2)受体EP4在动物体的卵巢发育、排卵和生殖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从克氏原螯虾卵巢中获得了PGE2受体EP4(PcEP4)基因的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为阐明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克氏原螯虾卵巢中的作用,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cEP4基因开放阅读框长2505 bp,编码835个氨基酸;PcEP4是一个典型的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结构的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克氏原螯虾EP4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结果显示:PcEP4基因表达量在克氏原螯虾成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Ⅰ~Ⅵ期的卵巢中,PcEP4基因在Ⅴ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PGE2注射后36、48、60 h,克氏原螯虾卵巢中PcEP4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注射72 h后克氏原螯虾的抱卵率与对照组相比也升高。试验结果表明,EP4作为PGE2的受体与PGE2一起在克氏原螯虾的卵巢中具有促进卵子成熟和排卵的重要作用。
    2023 Vol. 42 (4): 585-593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6713 KB)  ( 50 )
    594 拉氏鱼岁仔稚鱼发育、饥饿不可逆点及适时下塘研究
    任星月, 骆小年, 邓舒萍, 段友健, 姜玉声, 李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7
    为探明拉氏鱼岁仔稚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适宜下塘时间,对拉氏鱼岁进行了胚后仔稚鱼发育显微观察、仔鱼饥饿试验和仔鱼下塘试验。胚后仔稚鱼发育观察结果显示,水温16~18 ℃,拉氏鱼岁初孵仔鱼全长(4.69±0.37) mm,卵黄囊全长(3.12±0.10) mm,2日龄眼点变黑,5日龄消化道开始贯通,6日龄仔鱼鳔一室开始充气,7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弯曲,仔鱼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消失,12日龄鳔二室形成,21日龄仔鱼鳔二室充气,23日龄仔鱼背鳍、臀鳍开始形成,27日龄仔鱼腹鳍开始形成,至35日龄仔鱼各鳍发育完善。仔鱼饥饿不可逆点试验结果表明,16~18 ℃,拉氏鱼岁仔鱼开口第1天(7日龄)初次摄食率为36.36%,9日龄达最高初次摄食率85.71%,饥饿不可逆时间临界点为仔鱼14日龄,此时仔鱼摄食率为40.91%。仔鱼开口前全长(L)与日龄(t)符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L=8.0031[1-e-0.3139(t+2.8093)]。拉氏鱼岁适宜下塘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5~20.1 ℃,池塘轮虫生物量8.30~18.58 mg/L,拉氏鱼岁仔鱼最高成活下塘时间、体质量增长的适时下塘时间均为6日龄,其成活率达(75.0±2.2)%,出塘体质量(9.0±2.0) mg,最大全长增长的适时下塘时间为8日龄,最小全长变异系数的适时下塘时间为7.5日龄,最小体质量变异系数的适时下塘时间为8.5日龄。本研究结果可为拉氏鱼岁早期发育与鱼苗下塘提供基础材料。
    2023 Vol. 42 (4): 594-603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3617 KB)  ( 46 )
    604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研究
    许振琦, 汪金涛, 雷林, 陈新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38
    长鳍金枪鱼作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笔者根据2009—2018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数据,利用统计和K-means聚类方法探究长鳍金枪鱼资源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8年间长鳍金枪鱼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E 155°~W 160°,S 15°~S 30°海域;北半球冬季(12月—翌年2月)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海域(N 0°~N 10°),渔场重心向西北偏移;南半球冬季(6—8月)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低纬度海域(S 12°~N 22.5°),渔场重心向东南偏移。渔场重心的空间分布受海面温度异常的影响较显著:当海面温度距平值整体偏高时,渔场重心零散分布于中部海域;海面温度距平值相对偏低时,渔场重心向东南与西北两侧偏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
    2023 Vol. 42 (4): 604-612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3618 KB)  ( 20 )
    613 企鹅珍珠贝足丝蛋白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杨蕾, 陈一, 张佳谊, 战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20
    为探明企鹅珍珠贝足丝黏附的分子机理,基于企鹅珍珠贝转录组序列,应用RACE-PCR技术获得足丝蛋白3(BP3)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BP3基因在有足丝企鹅珍珠贝各组织及有/无足丝个体足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企鹅珍珠贝BP3基因cDNA全长为601 bp,开放阅读框长453 bp,共编码150个氨基酸,该基因5'端非编码区为71 bp,3'端非编码区为77 bp。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6.81 ku,等电点为7.33,是一种亲水性稳定膜外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基质。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企鹅珍珠贝足丝蛋白3与厚壳贻贝同源性最高,为30.3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均有BP3基因mRNA表达,表达量在外套膜组织中最高,与足、闭壳肌、珍珠状袋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与鳃、唇瓣差异不显著(P>0.05),且在有足丝企鹅珍珠贝个体足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足丝个体足(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企鹅珍珠贝足丝黏附的分子机理提供基础。
    2023 Vol. 42 (4): 613-621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3619 KB)  ( 32 )
    622 大口黑鲈生态塘微生态及水理化指标变化分析
    张光晨, 王洋, 孙学亮, 罗云龙, 王竞儒, 刘凡湘, 季延滨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81
    为探究7—9月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微生物与水质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天津某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7—9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养殖区和微生态区表层水理化指标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池塘微生物多样性在7—9月发生变化,底泥微生物α多样性始终高于水样和毛刷。各样本中优势菌均包含变形菌门;水体中蓝细菌门在9月发展为优势物种;毛刷样本各月份优势菌不同,9月时厚壁菌门比例最高。水体理化指标在7—9月发生变化,养殖和微生态区水体氨氮含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9月时两区域的总氮、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pH和总碱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态区水体中硝态氮含量与毛刷中根瘤菌科丰度显著负相关;养殖区和生态区水中亚硝态氮含量分别与底泥中红杆菌科和毛刷中Norank_o__norank_c__Nitrospira丰度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7—9月生态池塘水质及微生物的调控和二者相关的后续研究及修复水质功能菌的筛选提供参考。
    2023 Vol. 42 (4): 622-631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8300 KB)  ( 50 )
    632 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灿烂弧菌RPA-Cas13a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骥, 陈艳茹, 侯竹美, 徐冬雪, 谷元雪, 宋文琦, 宋宜泽, 夏斌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36
    为预防和控制灿烂弧菌引发的仿刺参腐皮综合征,促进仿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利用LwCas13a中特异性CRISPR RNA(crRNA)与靶RNA结合后可激活Cas13a蛋白对外源RNA分子附属切割活性的特征,结合重组酶介导的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建立1种针对灿烂弧菌gyrB基因的快速、灵敏、特异的定量检测方法——RPA-Cas13a。RPA-Cas13a可实现在37 ℃恒温下、60 min内对灿烂弧菌的快速实时检测。灵敏度测试结果显示,RPA-Cas13a检测限为550 拷贝/μL(gyrB),与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灵敏度水平一致;特异性测试结果表明,RPA-Cas13a对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等其他弧菌及产黑假交替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RPA-Cas13a方法对仿刺参体表黏液(32份)、养殖池塘水体(15份)和表层沉积物(10份)等57份环境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为8.77%,与传统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出一致性高(Kappa=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灿烂弧菌的RPA-Cas13a新型定量检测方法,快速简便、灵敏特异,可为预防和控制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提供有力的分子工具。
    2023 Vol. 42 (4): 632-639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3660 KB)  ( 53 )
    640 酸碱胁迫对鳜存活率、组织结构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张成硕, 赵岩, 王艳玲, 曾萌冬, 赵金良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46
    为探究酸碱胁迫对鳜存活率、组织结构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将鳜的大规格幼鱼[(30.2±5.1) g]和小规格幼鱼[(5.3±0.7) g]放入不同酸碱梯度组(pH 4.0、5.5、7.0、8.5、10.0)中,进行72 h急性胁迫试验,比较其存活率,并以大规格幼鱼为试验材料,探究酸碱胁迫后鳜鳃、肝脏组织结构及解毒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30.2±5.1) g幼鱼在各试验组中可存活72 h,(5.3±0.7) g幼鱼在pH 4.0、10.0组中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3.60±4.65) min和(49.30±5.34) min。72 h后,除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形态正常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pH 4.0组中,鳜鳃毛细血管破裂、血细胞堆积;pH 5.5、8.5组中,鳜肝脏细胞肿大;pH 10.0组中,鳜鳃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质空泡化等现象较为明显。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中解毒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其他试验组鳜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先升后降,72 h后与pH 7.0组和初始水平接近;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胁迫时间逐渐升高,72 h后显著高于pH 7.0组和初始水平(P<0.05);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较其他酶较早达到高峰而后下降。综上,pH 4.0、10.0组(5.3±0.7) g鳜幼鱼全部死亡,酸碱胁迫会对鳜鳃和肝脏产生损害,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参与鳜酸碱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时效方面的差异。
    2023 Vol. 42 (4): 640-647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2361 KB)  ( 37 )
    648 金边鲤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韦玲静, 吕业坚, 甘宝江, 黄杰, 刘康, 张盛, 滕忠作, 莫飞龙, 叶香尘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7
    为探明金边鲤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MyBPC3)基因的序列结构和组织表达特性,并分析其在金边鲤体色变异调控机制中的功能作用,试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金边鲤MyBPC3基因cDNA全长序列,检测分析其组织表达量及该基因与TYR、TYRP1、TYRP2和MC-1R等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yBPC3基因cDNA全长4253 bp,开放阅读框3783 bp,共编码1260个氨基酸。软件预测该蛋白分子质量为141.57 ku,理论等电点为6.42,并潜在22个PKC磷酸化位点和5个PKA磷酸化位点。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显示,金边鲤MyBPC3基因与鲫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yBPC3基因在金边鲤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脑、皮肤、肌肉、脾脏、肝脏、肠道和肾脏组织(P<0.05),且该基因在金边个体心脏和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黑色个体(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yBPC3基因与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MC-1R、TYR和TYRP2基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可知,MyBPC3基因可能参与了金边鲤皮肤黑色素的合成,其表达差异可能是影响金边鲤皮肤颜色差异形成的原因。该结果可为研究金边鲤皮肤色素沉着差异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2023 Vol. 42 (4): 648-656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6193 KB)  ( 48 )
    657 仿刺参β-胸腺素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孙红娟, 蒋经伟, 董颖, 高杉, 关晓燕, 陈仲, 王摆, 潘泳嘉, 肖瑶, 姜萍哲, 李佩佩, 张宸瑜,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4
    β-胸腺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采用RACE方法克隆仿刺参β-胸腺素(β-Thymosin),命名为Ajβ-Thymosin。Ajβ-Thymosin基因的序列全长1877 bp,开放阅读框为126 bp,编码4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6 ku,理论等电点为5.25。仿刺参β-胸腺素中存在着保守的功能序列EVASFD-KSKLK和保守的G-actin结合结构域LKKTET。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仿刺参β-胸腺素和紫色球海胆的β-胸腺素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jβ-Thymosin基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发现其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小耳幼虫期开始高表达。经过假交替单胞菌、灿烂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希瓦氏菌4种病原菌刺激后,仿刺参体腔细胞中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4 h均受到抑制;在蜡样芽孢杆菌和希瓦氏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12 h开始上调;在假交替单胞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开始上调;在灿烂弧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才开始上调。病原刺激产生的动态表达模式表明,Ajβ-Thymosin基因参与仿刺参体腔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并且对不同病原菌的免疫应答能力不同。对Ajβ-Thymosin基因的序列和表达进行分析,可为新型抗菌肽和养殖病害防控策略的研发奠定基础。
    2023 Vol. 42 (4): 657-663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3606 KB)  ( 84 )
    664 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学研究
    赵文浩, 易少奎, 周琼, 沈建忠, 李大鹏, 周小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11
    为探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群体遗传学特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对塔里木河两条支流(车尔臣河和渭干河)的8个叶尔羌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OⅠ序列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829和0.0032。基于新开发的1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显示,各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29~0.696、0.607~0.736和0.655~0.755。试验结果表明,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两种标记分析结果均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较低;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COⅠ, 95.12%; 微卫星, 97.23%)。群体间遗传距离小,群体间基因流均大于1。试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基于微卫星标记构建的非加权组平均法系统发育树显示,渭干河群体和车尔臣河群体位于不同的遗传分支;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两支流群体的基因组成有明显差异;Barrier分析显示,两支流群体间存在潜在遗传障碍;研究结果表明,两支流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综上所述,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塔里木河生境片段化的问题,导致两支流群体之间存在潜在遗传障碍,并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2023 Vol. 42 (4): 664-673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5102 KB)  ( 38 )
    674 不同种群罗氏沼虾幼体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分析
    施金谷, 武霞, 黄光华, 杨慧赞, 梁怡, 吕敏, 曾兰, 胡大胜, 黄立斌, 王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8
    相同养殖条件下,养殖5个种群的罗氏沼虾,选取同批次孵化20 d的罗氏沼虾幼体,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氏沼虾缅甸种群、斯里兰卡种群、越南种群、孟加拉种群和自有品种1种群幼虾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罗氏沼虾缅甸种群、斯里兰卡种群、越南种群、孟加拉种群和自有品种1种群幼虾5个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为256个,每组特有的运算分类单元分别为131、247、231、144、184个。孟加拉种群幼虾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最高,越南种群幼虾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最高。5个组的优势菌群在门、科水平上都相似,都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但其丰度及其他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斯里兰卡种群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丰度大于拟杆菌门,与其他4组菌群不同。5个组的菌群功能也存在共性,主要集中于新陈代谢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方面。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种群幼体的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丰度、代谢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群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机制打下基础。
    2023 Vol. 42 (4): 674-681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5175 KB)  ( 68 )
    682 钝缀锦蛤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观察
    张柯馨, 杨尚松, 罗泽鑫, 张元, 展建强, 陈麟广, 卢怡凝, 刘志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25
    为研究钝缀锦蛤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以期为形态发育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提供参考,在水温25~26 ℃、盐度29~31的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育苗过程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试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刚产出的卵细胞呈圆形,不见胚泡,规格(59.0±2.2) μm,受精后隆起薄而透亮的受精膜并放出极体;D形幼虫壳长(101.8±3.7) μm;壳顶初期幼虫壳顶微弧形,出现球形足原基;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凸起似山丘,足呈靴状,足基部平衡囊1对,直径10 μm;壳顶后期幼虫壳顶隆起显著,足呈棒状,足基两侧形成2对管状鳃丝;成熟幼虫无“眼点”,平衡囊直径约15 μm;变态期幼虫壳长(228.4±11.2) μm,面盘消失,在足底分泌1~2根足丝,营附着生活,并分泌次生壳成为稚贝;无管期稚贝次生壳不对称,壳顶向前端倾斜,鳃丝增多;单管期稚贝在后上方出现出水管,管口不带触手;双管期稚贝在后下方长出进水管,初期长度短于出水管,末端环绕触手,贝壳外观与成贝基本相同,前端圆后端近截形,壳长(578.1±76.7) μm。钝缀锦蛤的早期发育具有“快-慢-快”的生长规律;从D形幼虫发育至变态附着期幼虫历时16 d,从变态附着期至形成双管期历时约30 d。
    2023 Vol. 42 (4): 682-689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2953 KB)  ( 69 )
    690 南海北部拖网方形和菱形混合网目网囊的渔获性能研究
    晏磊, 杨炳忠, 李亚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8
    为评价南海北部拖网方形和菱形混合网目网囊对主要渔获物的网目选择性,使用套网法,开展混合网目网囊(试验网)和传统菱形网目网囊(对照网)的对比选择性试验,结合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拟合选择性曲线,分析2种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南海北部蓝圆鲹的选择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网中数量逃逸率和质量逃逸率均高于80%的渔获种类有8种,而对照网只有5种;蓝圆鲹作为2种网囊中渔获质量最高的渔获种类,试验网中蓝圆鲹的数量逃逸率和质量逃逸率分别为25.35%和20.98%,而对照网中分别为16.39%和15.48%。选择性结果表明,试验网和对照网2种网囊Richards曲线拟合更好,模型残差和赤池信息指数更小,其拟合的蓝圆鲹的50%选择叉长分别为14.31 cm和13.60 cm。因此,方形和菱形混合网目网囊对多种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使用该网囊可以有效提高拖网的选择性能,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3 Vol. 42 (4): 690-697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412 KB)  ( 44 )
    698 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相关性分析
    李玉龙, 张伟杰, 田梅琳, 孙巍, 陈百灵, 张宸瑜, 周遵春, 李云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54
    遗传力是选择育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估计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构建14个海蜇家系,进行为期300 d的生长试验,采集700个300日龄海蜇幼蜇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双性状个体动物模型法估算海蜇幼蜇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蜇在300日龄时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843±0.198、0.426±0.098,经t检验,2个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属于高度遗传力,说明对这2个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在300日龄时,体质量与伞径的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022和0.911±0.018,2个性状之间无论是遗传相关还是表型相关都呈髙度正相关;利用回归模型建立的300日龄海蜇幼蜇伞径(x)对体质量(y)的数学模型为:y=0.1624x2.7291(r2=0.8815)。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2023 Vol. 42 (4): 698-704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858 KB)  ( 97 )
    705 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间物质交换问题探究
    范栩源, 王振辉, 任媛, 国丽媛, 孙启睿, 王轶南, 李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99
    仿刺参具有复杂的水管系统,其内充满体腔液和体腔细胞,但与体腔中的体腔液及体腔细胞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究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的关联性及连通性,利用多种物质进行体腔注射,通过检测注射物在体腔和水管系统(以波里氏囊为代表)内的分布,分析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间物质交换问题。试验结果显示:注射甜菜红后6 h,体腔液和波里氏囊腔液(简称囊腔液)均被着色;注射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标签蛋白后6 h和12 h,体腔液中可检测到大量外源蛋白,囊腔液中也有外源蛋白存在;注射荧光微球后6 h和12 h,体腔液中可观察到大量荧光微球分布,而囊腔液中未发现;注射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后6、12、24、72 h,体腔液中均有大量细菌分布,而囊腔液中未分离到细菌。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水管系统和体腔间并非无限畅通,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可溶性物质可以流通于体腔和水管系统之间,但外源颗粒物和细菌则不能通过体腔进入水管系统。试验结果可为后续研究仿刺参水管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在机体中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2023 Vol. 42 (4): 705-711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6949 KB)  ( 22 )
    712 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对泥鳅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孟文蓉, 米浩宇, 黄怡忱, 黄志发, 刘琪彤, 夏梦婕, 房耀维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27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对泥鳅幼鱼生长、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360尾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24±0.14) g的泥鳅幼鱼,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对照组及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0、1×106、1×107、1×108 cfu/g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的日粮,养殖8周。试验结果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显著提高了泥鳅幼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先升后降,并在1×107 cfu/g组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则不断升高;1×106 cfu/g组泥鳅前肠、中肠形态指标提升效果最显著,1×107 cfu/g组后肠形态最佳;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还显著降低了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泥鳅幼鱼的死亡率(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贝莱斯芽孢杆菌MSP05能够显著促进泥鳅幼鱼生长,提高其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其肠道形态,提升其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力。
    2023 Vol. 42 (4): 712-718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2100 KB)  ( 38 )
    719 二甲亚砜对中国鲎NAGase的抑制作用
    林建城, 吴建洪, 林娟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30
    节肢动物的周期性蜕皮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密切相关。从中国鲎内脏分离提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利用酶抑制作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二甲亚砜对中国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二甲亚砜对中国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0.1 mol/L二甲亚砜可使酶活性下降38.0%,该抑制作用为可逆过程;动力学研究显示,二甲亚砜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是属于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型抑制,二甲亚砜对游离酶(E)的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ES)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200 mol/L和1.063 mol/L,KI<KIS,表明底物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二甲亚砜溶剂中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随着底物浓度增大,二甲亚砜对酶的失活作用降低;酶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内源荧光发射光谱显示,随着二甲亚砜溶剂浓度升高,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酶蛋白紫外吸收值亦在升高,但其内源荧光发射强度减弱,两者峰值均无位移,在0.65 mol/L二甲亚砜溶剂中酶蛋白荧光强度接近于0,表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二甲亚砜溶剂中蛋白空间构象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酶失活现象。试验结果表明,二甲亚砜对中国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发挥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中国鲎的蜕皮。
    2023 Vol. 42 (4): 719-725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842 KB)  ( 40 )
            综述与专论
    726 硬骨鱼类性别分化过程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姜洁明, 刘鹰, 刘奇, 闫红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10
    2023 Vol. 42 (4): 726-734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111 KB)  ( 97 )
    735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王海姮, 侯昊晨, 刘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6
    2023 Vol. 42 (4): 735-741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078 KB)  ( 132 )
    742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种质创制的研究进展
    邢秀梅, 沈铭浩, 李杰, 宁先会, 张凯, 尹绍武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7
    2023 Vol. 42 (4): 742-746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1012 KB)  (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