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747 不同养殖密度虹鳟幼鱼生长和肌肉转录组比较分析
    朱敏杰, 曾起, 程超, 肖敏, 李爱平, 简少卿, 赵大显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34
    为探明养殖密度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对高密度(6.99 kg/m3)、中密度(4.66 kg/m3)、低密度(2.33 kg/m3)养殖条件下虹鳟生长和肌肉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养殖32 d后,低密度组终末体质量等指标均高于中、高密度组;每个样品转录组有效数据均达5.99 Gb,比对效率91.67%~92.77%,共发掘5501个新基因,其中4121个得到注释,1380个未得到注释;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与中密度组、中密度组与高密度组比较分别获得了2760、654、23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分均富集在DNA整合、DNA介导的转位和褶皱,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骨架的结构组成(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中密度组与高密度组差异表达基因)和DNA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作用于成对供体结合或重组(低密度组与中密度组差异表达基因),且分别有920、196、743个差异表达基因定位到相应的212、112、189个特定代谢途径;通过人工筛选获得了19条与生长和应激相关的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虹鳟幼鱼生长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显著影响。
    2023 Vol. 42 (5): 747-759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6846 KB)  ( 62 )
    760 青海湖裸鲤FXYD基因家族鉴定、分子进化及表达
    周秉正, 陈生学, 刘思嘉, 祁得林, 祁洪芳, 汪洋, 赵凯, 田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3
    青海湖裸鲤是唯一一种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的鲤科鱼类。苯丙氨酸-X-酪氨酸-天冬氨酸(FXYD)家族是一类小分子单跨膜蛋白,具有调节离子通道作用,在多种生物的盐度胁迫和盐度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基于青海湖裸鲤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16个青海湖裸鲤FXYD(gpFXYD)基因,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16个gpFXYD基因成员分属于5个亚型。共线性分析表明,青海湖裸鲤FXYD基因家族中12个成员起源于全基因组复制,且与斑马鱼FXYD基因存在共线性,推测全基因组复制导致了青海湖裸鲤FXYD基因的加倍。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pFXYD1b/1c和gpFXYD5c/5d基因的进化选择压力(Ka/Ks)>1,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可能发生了适应性进化。不同亚家族在青海湖裸鲤多种组织表达中,gpFXYD1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的心脏和脑组织特异性表达,而gpFXYD7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的脑组织中特异表达,分析gpFXYD基因不同亚型可能在不同组织中发挥功能。组织表达中,gpFXYD5s、gpFXYD6s、gpFXYD11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肾脏和鳃组织中出现显著表达变化,表明gpFXYD5s、gpFXYD6s以及gpFXYD11s可能与青海湖裸鲤在高盐度条件下的离子运输和渗透压调节密切相关。试验结果可为解析青海湖裸鲤盐度适应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水产动物耐盐分子育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 Vol. 42 (5): 760-774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7111 KB)  ( 34 )
    775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背甲几何形态的产地差异
    唐静, 薛竣仁, 刘洪波, 姜涛, 陈修报, 杨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56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的产地差异性,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长江水系湖南大通湖,安徽黄陂湖、沱湖、女山湖、无为长江江段,江苏溱湖、石臼湖7个产地的中华绒螯蟹背甲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选取原则提取背甲的35个特征地标点数据系统,并将其标准化获得此7个产地蟹的平均型, 再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形态变异矢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上述标准化数据开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省间和省内各不同产地间蟹的背甲形态均存在差异;与平均形比较,除无为野生蟹无明显变化外,安徽省3个产地蟹背甲额齿和侧齿更尖长,M型花纹变小,背甲后缘缩小;其余3个产地背甲额齿和侧齿变短,M型花纹变大,背甲后缘变宽大。雌、雄蟹个体产地间的判别准确率均可达100%。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背甲几何形态测量学法可为精细尺度产区中华绒螯蟹原产地溯源及保护提供更为便捷的技术途径。
    2023 Vol. 42 (5): 775-784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4482 KB)  ( 61 )
    785 珍珠龙胆石斑鱼气调保活工艺的研究
    黄湘湄, 黄和, 周倩帆, 陆泽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71
    为探讨保活条件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长的影响,分别以O2、CO2、N2 3种气体的配比、保活温度、保湿材料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佳条件范围,正交试验优化气调保活条件,并对不同保活阶段的肌肉成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气体配比为V(O2)∶V(CO2)∶V(N2)=85∶0∶15、保活温度为15 ℃、保湿材料为海绵时,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最长,保活12.5 h其存活率为100%。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体质量损失率随保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复水12 h后累积体质量损失率达(6.49±0.15)%。背肌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灰分含量略微升高,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血糖含量、皮质醇含量随保活时间的延长呈曲线变化,尿素氮含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甘油三酯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下降。综上所述,气调保活中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肝脏、免疫系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复水之后均有所恢复,且保活时间长于纯氧环境的保活时长,因此所筛选的最优气调保活条件有利于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无水保活运输。本试验结果可为珍珠龙胆石斑鱼气调保活运输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2023 Vol. 42 (5): 785-794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1375 KB)  ( 63 )
    795 稻田适养品种呆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邹利, 王金龙, 李传武, 王冬武, 曾春芳, 刘明求, 刘丽, 谢敏, 曾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15
    为探明湘黔山区稻田养殖呆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采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湘西永顺、怀化藕团、黔东南锦屏县的呆鲤养殖群体与湘江野鲤自然群体、兴国红鲤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4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571~19.21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9.420~11.143,各群体的平均遗传观测杂合度为0.705~0.77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84~0.89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83~0.891;各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平均值为0.017,基因流为3.088~27.730,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而95%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和个体内。试验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的5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且遗传分化较弱,在长期的稻田养殖条件下,呆鲤群体遗传多样性未下降,未与湘江野鲤产生明显分化,但藕团呆鲤与湘江野鲤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2023 Vol. 42 (5): 795-804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399 KB)  ( 146 )
    805 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评估
    曲旻, 谭建, 栾生, 强光峰, 罗坤, 隋娟, 孟宪红, 孔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32
    为探明高温对凡纳滨对虾幼虾遗传变异的影响,自2018年由国外引进的4个凡纳滨对虾种群(EGDB、PRMA、API、SIS)构建的育种群中随机选取40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随机取100尾个体,分成2份放入指定的试验桶中,共计4000尾仔虾,采用水浴加热法,对试验桶进行升温并记录其相应的存活时间及温度,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对其耐高温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评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仔虾各家系的耐热性为782.64~2074.33 ℃·h,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家系间的耐热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家系间耐热性值的变异系数为10%~68%;当水温由28 ℃升至40 ℃时,各家系的累计存活率为58%~99%;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获得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0.22±0.05,属于中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本试验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夏季高温养殖和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2023 Vol. 42 (5): 805-812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1093 KB)  ( 201 )
    813 地衣芽孢杆菌复合桑叶提取物对虾夷扇贝的益生作用
    米锐, 关晓燕, 王庆志, 蒋经伟, 李华琳, 姜苹哲, 徐永平, 李淑英,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03
    为探明地衣芽孢杆菌复合桑叶提取物对虾夷扇贝的益生作用,试验共设4个投喂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投喂基础饲料,地衣芽孢杆菌添加组中投喂添加地衣芽孢杆菌的基础饲料,桑叶添加组中投喂添加桑叶提取物的基础饲料,联合添加组中投喂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桑叶提取物2种物质的基础饲料。投喂试验共持续30 d,每10 d取样测定虾夷扇贝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投喂试验结束后,通过注射哈维氏弧菌的方式对各组虾夷扇贝进行攻毒试验。投喂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添加组虾夷扇贝的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最高,而对照组最低。表明联合添加组虾夷扇贝的消化能力、磷酸酶响应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添加组虾夷扇贝的累积死亡率最低,对照组虾夷扇贝的累积死亡率最高,地衣芽孢杆菌添加组和桑叶添加组虾夷扇贝的累积死亡率差异不显著;联合添加组虾夷扇贝消化道中弧菌最少,对照组虾夷扇贝消化道中弧菌最多,联合添加组虾夷扇贝对弧菌的抑制效果更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与桑叶提取物联合施用时协同增效,对虾夷扇贝的益生作用更明显。
    2023 Vol. 42 (5): 813-820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3035 KB)  ( 56 )
    821 金钱鱼agrp基因cDNA克隆及饥饿与复投喂对其表达的影响
    蔡博生, 陈华慧, 罗翠婷, 翟毅, 李广丽, 邓思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6
    为探究刺鼠相关蛋白/神经肽Y (AgRP)神经元在金钱鱼应答饥饿与复投喂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采用反转录PCR自金钱鱼下丘脑克隆了agrp1和agrp2 2种亚型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2种基因在金钱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正常投喂组(2、7 d)、饥饿组(2、7 d)、复投喂组(饥饿7 d然后复投喂3 h)金钱鱼(体质量52~60 g)下丘脑、肝脏和肠道中agrp1和agrp2基因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grp1和agr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429 bp和351 bp。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grp1基因主要在下丘脑和肌肉中表达,agrp2基因主要在下丘脑和脑垂体中表达。饥饿及复投喂结果表明:下丘脑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差异不显著,饥饿7 d后显著下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恢复正常;肝脏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下调,但饥饿7 d后显著上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下调到正常水平;肠道中,agrp1基因表达水平在饥饿2 d后无显著差异,饥饿7 d后显著上调,复投喂后其表达水平下调到正常水平。饥饿和复投喂期间,下丘脑、肝脏和肠道中agrp2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下丘脑、肝脏和肠道中的agrp1基因参与了金钱鱼摄食过程的调节。
    2023 Vol. 42 (5): 821-829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2102 KB)  ( 206 )
    830 水温和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陈琳, 滕爽爽, 陆振, 肖国强, 蔡景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31
    为探明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海区甲壳类生物的急性致死效应,笔者通过室内模拟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设计3×12的正交试验,研究温度和游离余氯耦合、温度和化合余氯耦合下对拟穴青蟹幼蟹死亡率的影响。试验水温为25、30、35 ℃,初始游离余氯质量浓度为5.0、6.0、7.0、8.0、9.0 mg/L,以砂滤海水为对照组;化合余氯质量浓度为30.0、36.0、42.0、48.0、54.0 mg/L,以1.575×10-3 mg/L NH4OH为加氨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单一温度胁迫对拟穴青蟹幼蟹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耦合下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致死率进一步提高。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在35 ℃时达到最低,35 ℃时其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55 mg/L和27.290 mg/L,每1 ℃温升和1 mg/L余氯增加导致死亡率分别提高了0.316%和0.027%。同时,确定了25~35 ℃游离余氯安全质量浓度为0.446~0.544 mg/L,化合余氯安全质量浓度为2.729~3.294 mg/L。试验结果表明,化合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约为游离余氯的6倍,游离余氯和温度耦合导致的拟穴青蟹幼蟹死亡率为化合余氯的11.7倍。本试验结果可为评估三门湾核电站海区中余氯排放对甲壳类生物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制订沿海电厂温排水排放标准提供数据参考。
    2023 Vol. 42 (5): 830-838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3220 KB)  ( 58 )
    839 小球藻对草鱼生长、免疫、消化酶活性和肌肉的影响
    阙江龙, 饶毅, 徐先栋, 丁立云, 章海鑫, 张爱芳, 李艳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27
    为探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对草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105.92±2.79) g的草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0尾,分别投喂添加小球藻为0(对照组)、0.25%、0.50%、0.75%和1.00%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28 d。试验结果显示,0.50%、0.75%和1.00%添加组的终末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达0.75%时,能显著提高草鱼血清的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P<0.05)。各添加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除0.25%添加组)显著提高。各添加组草鱼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淀粉酶(除0.25%添加组)活性显著减弱(P<0.05)。添加组草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0%添加组的草鱼肌肉中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5%、0.75%和1.00%添加组的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小球藻,对草鱼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抗氧化能力及肌肉品质有促进提升作用,以体质量增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估指标,草鱼饲料中小球藻适宜添加量为0.75%。
    2023 Vol. 42 (5): 839-846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256 )
    847 蛋白水平对禾花鲤生长、体组成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谢雨桐, 陈晓瑛, 黄文, 曹俊明, 吴浩敏, 王国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95
    水温25.5~31.5 ℃下,将初始体质量(4.41±0.01) g的禾花鲤幼鱼养殖在150 L循环水玻璃缸中,投喂以酪蛋白调制的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脂等能饲料,探究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禾花鲤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最适的粗蛋白质需求量。结果表明:随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升高,禾花鲤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持续上升,45%组显著高于25%、30%、35%组(P<0.05);随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升高,摄食率、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P<0.05),40%组显著低于25%、30%、35%组(P<0.05);各组间禾花鲤的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鱼体粗脂肪含量与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呈反比,25%、3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鱼体粗蛋白质、水分、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随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升高,禾花鲤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呈先升后降趋势(P<0.05),45%组显著低于30%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先降后升趋势(P<0.05),45%组显著高于30%组(P<0.05);各组鱼血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此试验条件下,40%、45%组禾花鲤幼鱼的生长性能较好,两组差异不显著,结合经济效益,饲料粗蛋白质水平以40%为宜。
    2023 Vol. 42 (5): 847-853 [摘要] ( 42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92 )
    854 高温和投饵对海蜇螅状幼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
    孙明, 段妍, 王雅琪, 陈福迪, 孙建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2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2023 Vol. 42 (5): 854-861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1094 KB)  ( 177 )
    862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对鳜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何润真, 朱凝瑜, 梁倩蓉, 郑晓叶, 陈小明, 姚高华, 丁雪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43
    为探究接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对鳜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对体质量(20±1.8) g的鳜进行腹腔注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免疫组放入用纱网隔开的同一池塘中养殖,28 d后每组各采集10尾肠道粪便样本,用高通量测序,构建文库。高通量测序共获得9669条序列,平均长度为543 bp。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hao1指数在对照组中更高,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在免疫组中更高,表明免疫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增加。在门水平上,对照组肠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72.23%;免疫组以变形菌门和衣原体门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28.57%和11.13%。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以气单胞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相对丰度高达71.73%;免疫组以衣原体属和埃希氏杆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相对丰度分别为11.57%和8.7%。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共筛选到9656个差异丰度基因,其中有840个基因高丰度,8816个基因低丰度。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双组分系统、ABC转运子、嘌呤代谢、群体感应、细菌趋药性、鞭毛组装和细菌分泌系统等通路,通路中的绝大部分基因的丰度在免疫组中均降低。上述结果表明,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鳜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基因变化明显,可引起致病菌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比例的减少,同时引起乳酸菌属、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等有益细菌比例增加,这可为了解疫苗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2023 Vol. 42 (5): 862-870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7064 KB)  ( 23 )
    871 药浴对仿刺参幼参肠道菌群的影响
    李石磊, 杨慧花, 张乾, 王旭达, 董颖, 叶博, 赵振军, 王笑月, 刘丹妮, 曹琛,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17
    为探究抗生素药浴对仿刺参幼参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刺参工厂化保苗期倒池时设置普通组和药浴组(普通组幼参为倒池未药浴正常培养,药浴组幼参用质量浓度0.1 g/L的氟苯尼考药浴15 min),分别于倒池后24、48、72 h,取2组仿刺参肠道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组幼参与倒池前的幼参肠道菌群结构基本一致,药浴组幼参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较大,细菌多样性在24 h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普通幼参优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达98%以上,药浴后24、48、72 h,幼参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90.51%、92.99%、96.63%,放线菌门、浮霉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有所提高,并新出现达达菌门、德潘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普通组幼参肠道中优势菌属新草螺菌属占比达95%以上;药浴后24 h幼参肠道中新草螺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至2.46%,叶杆菌属、Candidatus Competi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等成为新的优势菌属,药浴后48、72 h幼参肠道中新草螺菌属相对丰度逐渐升至36.7%、69.9%,其他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肠道菌群结构逐渐向药浴前恢复。抗生素药浴将幼参肠道菌群平衡打破,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幼参的消化吸收,并增加致病风险,倒池时不建议采用抗生素药浴。本试验结果可为仿刺参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3 Vol. 42 (5): 871-877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3592 KB)  ( 45 )
    878 柞蚕免疫蛹粉、柞蚕抗菌肽对扇贝生长、免疫力的影响
    马淑慧, 田斌, 孙永欣, 李学军, 米锐, 温志新, 孟楠, 李亚洁, 李树英, 都兴范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0
    柞蚕免疫蛹粉和柞蚕抗菌肽是由柞蚕蛹免疫诱导后经过特定工艺制备而成,作为天然抗菌物质,在动物养殖中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为探究柞蚕免疫蛹粉和柞蚕抗菌肽对扇贝生长、免疫相关酶活性和抗病性能的影响,将320个初始平均体质量(54.75±0.07) g的虾夷扇贝暂养7 d后,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及添加2%柞蚕蛹粉、2%柞蚕免疫蛹粉和2%柞蚕抗菌肽的基础饲料,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柞蚕抗菌肽组扇贝血清溶菌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期间发生传染性疾病,柞蚕抗菌肽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柞蚕蛹粉组和柞蚕免疫蛹粉组的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特定生长率、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P>0.05),患病死亡率显著上升(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2%的柞蚕抗菌肽可显著提高扇贝的生长和免疫力,同时提高抗病能力,可应用于实际生产养殖。
    2023 Vol. 42 (5): 878-883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175 KB)  ( 56 )
    884 3种环境因子对刚毛藻吸收氮的影响研究
    王路平, 唐永涛, 汪晨, 唐伯平, 成永旭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86
    氮是水生植物重要的营养盐之一,氮的利用能力对水生植物生态位的竞争有重要影响,而氮的利用又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聚焦对养殖有重要影响的刚毛藻,以期探索环境因子对刚毛藻吸收氮的影响,为刚毛藻除氮或控制刚毛藻生物量提供思路。以氯化铵作为氮源,连续检测刚毛藻吸收氮情况,确定刚毛藻稳定吸收氨氮的时间程和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做不同梯度的温度、pH和光照度对刚毛藻吸收氮影响的L9 (33)正交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氨氮浓度为80 μmol/L、时间程为0.5~1.5 h时,刚毛藻对氨氮的吸收与时间呈线性关系(r2>0.99)。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对刚毛藻吸收氨氮影响显著(P<0.05),而光照度和pH影响不显著(P>0.05)。刚毛藻吸收氨氮的影响因子强弱顺序为:温度>pH>光照度。刚毛藻吸收氨氮的3个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25 ℃、pH 9、光照度4500 lx。刚毛藻多种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与其吸收氨氮速率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通过多种酶以及非酶类影响刚毛藻吸收氮。本试验结果可为刚毛藻相关研究、污水净化,预测和抑制刚毛藻等丝状藻类的大量发生提供依据。
    2023 Vol. 42 (5): 884-890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424 KB)  ( 208 )
            综述与专论
    891 克氏原螯虾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
    金鸿浩, 李雨, 李哲, 孙文波, 邹欣汐, 罗莉, 翟旭亮, 李虹, 金素雅, 罗辉, 吕光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1
    2023 Vol. 42 (5): 891-900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074 KB)  ( 462 )
    901 鱼类铁调素生物学功能与体外表达的研究进展
    颜研, 李旭东, 裴超, 孔祥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51
    2023 Vol. 42 (5): 901-910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1412 KB)  ( 391 )
    911 海水养殖尾水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李楠, 胡超魁, 王昆, 杜静, 赫健, 吴金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30
    2023 Vol. 42 (5): 911-920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1114 KB)  (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