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511 海水酸化对褐牙鲆消化和免疫的影响
    常一凡, 薛佳欣, 梁广艳, 张泽林, 温锦, 袁君, 于晓明, 陈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36
    为探究海水酸化对褐牙鲆消化酶、免疫酶及消化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水温(19.00±1.50) ℃、自然光照下,将体质量(2.16±0.34) g的褐牙鲆饲养在实验室玻璃水槽(1.0 m×0.7 m×0.7 m)中49 d,向海水中充入CO2使pH保持在7.90、7.70、7.50和7.30,以自然海水(pH 8.10)作对照组,饲养结束时,测定褐牙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脂肪酶,肌肉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消化和免疫基因表达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海水酸化条件下,褐牙鲆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pH的降低而降低,脂肪酶活性随着pH的降低而升高。在高强度海水酸化条件下(pH 7.50、7.30),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酸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1~14 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35~49 d显著低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试验过程中均显著低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最低值出现在pH 7.30组的第49天,分别为8.75、138.81、0.009、0.019、17.46 U/g,脂肪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pH 7.30组的第49天,为14.534 U/g。此外,褐牙鲆肌肉中的消化基因prss1、cpa4和免疫基因pik3r5、cxcl8a的相对表达量随pH的降低而降低,在pH 7.30的海水酸化条件下,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在35~49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海水酸化环境显著影响褐牙鲆的消化酶、免疫酶活性和消化、免疫基因的表达,威胁自然海域中褐牙鲆种群的稳定构成。
    2025 Vol. 44 (4): 511-52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523 菌、藻调控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及其生长影响
    孟高, 陈钊, 常志强, 王玉贞, 李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72
    为了探究有益藻和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将有益藻(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有益菌(多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和菌藻1∶1混合培养液分别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至终密度皆为4.0×104 个/mL,以不添加变量的养殖组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观测对虾生长特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态氮、活性磷酸盐,降低化学需氧量,其中有益藻组对氨氮、亚硝态氮、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最佳,试验结束时,相对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5.61%、65.86%、51.45%,有益菌组对活性磷酸盐去除效果最佳,相比对照组降低了89.94%;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各处理组绝对优势菌群均为红杆菌科,红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有益菌组43.30%、有益藻组48.66%、菌藻混合组73.03%、对照组66.87%,有益菌和有益藻的添加皆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P<0.05),有益菌的添加显著提升了有益菌组芽孢杆菌科的相对丰度(3.69%);3个处理组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促进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其中有益藻组和有益菌组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和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菌藻混合组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有益藻和有益菌可改善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是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调控的可行方案。
    2025 Vol. 44 (4): 523-533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534 强壮硬毛藻降解对养殖水体水质和仿刺参生长 与免疫的影响
    王鑫, 邢荣莲, 张洪霞, 刘楚瑶, 王琳倩, 刘仁煜, 陈丽红, 徐晓光, 曹学彬, 程操, 苏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43
    为探究强壮硬毛藻降解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对仿刺参生长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开展了仿刺参室内培养试验。在自然海水(对照组)和添加冷冻死亡的强壮硬毛藻150 g(湿质量,藻处理组)的自然海水中饲养仿刺参20 d,水温(17.0±0.5) ℃,在养殖的第0、5、10、15、20天,测定仿刺参体壁和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等免疫指标及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强壮硬毛藻降解的第0~20天,藻处理组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仿刺参生长速率、体壁和肠道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在强壮硬毛藻降解的第0~10天,仿刺参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第15~20天,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藻处理组两者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在强壮硬毛藻降解过程中,仿刺参的比生长速率为0.18%/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仿刺参体壁和肠道丙二醛含量逐渐积累升高。试验结果表明,强壮硬毛藻降解引起的生态效应降低了仿刺参比生长速率,损伤了其免疫系统。试验结果可为仿刺参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025 Vol. 44 (4): 534-543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544 不同群体马氏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白科, 张兴志, 官俊良, 何苹萍, 韦嫔媛, 张立, 李蔚, 郑玉斯, 陈泳先, 胡娜, 彭金霞, 朱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35
    为探究不同群体马氏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测量了养殖贝、插核贝和野生群体马氏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壳高(h)、壳长(L)、壳宽(b)和体质量性状[软体质量(m1)和活体质量(m2)],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探究其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3个群体壳高、壳长、壳宽与软体质量、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壳高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插核贝的壳宽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壳高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3个群体间马氏珠母贝的平均出肉率和壳宽指数差异显著(P<0.05),其中养殖群体的出肉率最高(26.05%),插核贝群体的壳宽指数最大(0.15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群体马氏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和体质量性状间的回归方程:养殖群体m1 =-14.230+0.312h+0.041L+0.051b,养殖群体m2 =-37.893+0.926h+0.094L+0.183b;插核贝群体m1 =-6.044+0.016h+0.213b,插核贝群体m2 =-23.324+0.254h+0.634L+0.306b;野生群体m1 =-27.035+0.258h+0.643b,野生群体m2 =-154.107+0.990h+0.718L+3.740b。试验结果可为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4): 544-55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553 高温胁迫下仿刺参体壁组织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孙红娟, 蒋经伟, 宋钢, 陈仲, 关晓燕, 高杉, 王摆, 姜苹哲, 李佩佩, 岳冬梅, 肖瑶, 潘永嘉, 姜冰, 董颖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90
    为探明仿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调控机制,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高温组(30 ℃)和对照组(24 ℃)仿刺参幼参[(5.0±0.6) g]体壁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高温组和对照组共产生了292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342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578个下调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其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内质网蛋白加工、病原互作、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中。对上下调表达基因在不同信号通路分布的研究发现,仿刺参受到热胁迫后体内信号转导活动增加,蛋白翻译活动减少,而对已有蛋白的折叠加工活动增加,整体的能量代谢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对照组和高温组的表达量相关系数R为0.87,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热休克蛋白在热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SP90β和HSP70A/B2基因的高表达促进了蛋白的正确折叠,增强了耐热性。仿刺参幼参在应对高温胁迫时对已有蛋白的折叠加工活动增加,减少了蛋白的翻译和能量消耗,这是机体维护体内稳态、保护自身免受损伤的一种策略。对热胁迫相关基因SNP位点的分析,有助于分子标记的开发和选育耐高温苗种。
    2025 Vol. 44 (4): 553-56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562 白乌鳢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熊昭娣, 卓婷, 樊威, 焦晓磊, 夏飞鸿, 苏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79
    为探明白乌鳢养殖池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底泥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白乌鳢种鱼繁殖基地7个养殖白乌鳢池溏底泥菌群特征,单个池塘面积约100 m2,水深约1.8 m,淤泥深度20~30 cm,放养密度约40 尾/m2,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与底泥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联。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底泥整体偏弱碱性,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四川省环境背景值4.73倍和2.58倍;获得2915个运算分类单元,涵盖36门85纲185目213科293属456种;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未命名菌门、酸杆菌门、脱硫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杆菌门与总磷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P<0.05),变形菌门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放线菌门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果加深了对健康白乌鳢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环境因子的理解,为白乌鳢的绿色健康养殖和池塘底泥改良的应用提供依据。
    2025 Vol. 44 (4): 562-57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573 慢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生长、肠道酶活性及结构的影响
    王灿莉,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张涵, 王一帆, 叶雯卉, 王恒杰, 袁向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07
    为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生长、肠道酶活性及其结构的影响,水温26~27 ℃,将体质量(6.55±0.24) g的团头鲂饲养在高120 cm、直径80 cm的养殖桶中,曝气于自来水(对照组)、6.82 mg/L氯化铵(10%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和13.64 mg/L氯化铵(20%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中28 d,试验结束时采用酶活分析技术、透射显微电镜和PCR技术,探究试验鱼肠道酶活性和组织结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团头鲂幼鱼氨氮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68.18 mg/L;对照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钠钾ATP酶、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氨氮胁迫组(P<0.05);对照组试验鱼肠道内微绒毛的长度显著高于氨氮胁迫组(P<0.05);氨氮胁迫显著下调了团头鲂肠道中Claudin-3c、Claudin-7、Occludin、Z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P<0.05),上调了团头鲂肠道TNF-α、IL-1β和IL-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P<0.05)。试验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抑制了团头鲂生长,降低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2025 Vol. 44 (4): 573-58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582 仿刺参AjCaspase3-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露瑶, 张婵婵, 张晓静, 海航瑜, 马得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59
    为探究细胞凋亡关键效应基因Caspase-3基因在仿刺参变态过程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1个仿刺参Caspase-3基因的全长cDNA,分析了其序列的生物信息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其mRNA在成参各组织及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利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标记了该基因在变态期幼虫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鉴定出的基因cDNA全长为2007 bp,共编码508个氨基酸,Blastp比对发现与仿刺参基因组putative Caspase-3基因(PIK46501.1)相似度最高,故将其命名为AjCaspase3-p。序列特征分析显示,AjCaspase3-p含有Caspase家族特有的CASc结构域和半胱氨酸活性位点QACRG五肽保守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无脊椎动物Caspase-3聚在一起。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jCaspase3-p基因在成参各组织中均表达,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仿刺参早期发育各阶段都有表达,大耳幼体期开始显著升高,稚参期表达量最高(P<0.05)。mRNA表达定位显示,随着幼虫变态该基因的表达逐渐活跃,到稚参期强表达于触手、肠等组织,推测AjCaspase3-p基因可能通过维持机体内稳态保证仿刺参幼虫顺利完成变态。
    2025 Vol. 44 (4): 582-591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592 LED光照在凡纳滨对虾养殖生产中应用效果研究
    孙研, 马贺, 刘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71
    为深入探究LED特定人工光照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实际养殖生产条件下,设定两种人工补光处理组(1000 lx人工补光和600 lx人工补光),与自然光照对照组进行生产效果对比。人工补光处理组为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增加夜间补光(每日18:00—翌日6:00)。通过对比工厂化养殖车间凡纳滨对虾在人工补光和自然光照下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等指标,验证LED特定光照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养殖中试试验周期为83 d。试验结果显示:1000 lx和600 lx人工补光组中的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质量分别为(17.08±0.06) g和(16.89±0.20) g,均高于自然光照组[(13.75±0.42) g] (P>0.05);1000 lx和600 lx人工补光组和自然光照组中凡纳滨对虾的肌肉品质在营养成分方面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脂肪酸的含量中,1000 lx组凡纳滨对虾的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显著高于600 lx组和自然光照组(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含量为1000 lx组显著低于600 lx组和自然光照组(P<0.05)。因此,营造特定的人工光照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快速生长,可提升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收益。综合分析,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推荐使用600 lx的夜间人工补光。
    2025 Vol. 44 (4): 592-600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01 通过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海参中105种农药及兽药残留
    许炳雯, 孙程鹏, 葛祥武, 王姣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63
    为快速批量检测海参样品,建立了同时检测海参中53种农药及52种兽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经过80%乙腈水溶液(含0.5%体积分数甲酸)提取,离心后上清液通过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结合1次乙腈洗脱,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利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改进提取和净化方法后,平均回收率为60.0%~110.9%的受试化合物占比达到97%。方法定量限为1.0~50.0 μg/kg,线性范围为0.2 ~50.0 μg/L,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基质效应为-22.7%~62.9%。所有化合物在定量限、2倍定量限、10倍定量限3个添加水平下的精密度为0.3%~21.6%(n=6)。该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好,适用于海参中农药和兽药的检测。
    2025 Vol. 44 (4): 601-611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12 嗜水气单胞菌Ahy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研究
    陈婷婷, 许佳乐, 许艺兰, 何颖, 卢冰霞, 周英宁, 许心婷, 全琛宇, 赵硕, 陈忠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7
    为探究AhyR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同源重组和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以自杀质粒pRE112和穿梭质粒pVLT33为载体,构建了AhyR基因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测定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溶血性和对克氏原螯虾的致病性。结果显示,PCR验证了突变株中AhyR基因的缺失及回补株AhyR基因的恢复, 表明突变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WT相比,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无显著差异(P>0.05),ΔAhyR泳动能力和溶血能力显著上升(P<0.05)。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AhyR的半致死密度大幅下降,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损伤更严重,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坏死,肝小管管腔扩张,星形结构消失。试验结果表明,AhyR基因缺失增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但对生长状态无影响,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AhyR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中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5 Vol. 44 (4): 612-621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622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王笑, 刘凯宇,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68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2025 Vol. 44 (4): 622-63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33 运输时间对克氏原螯虾应激损伤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朱敏丽, 胡宏辉, 陈焕根, 苏胜彦, 朱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45
    为探究运输时间对克氏原螯虾累计成活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8.26±2.67) g的克氏原螯虾置于温度20 ℃的底部平铺500 g湿润水草,对角放置两瓶 0.5 kg冰瓶的装运筐中干运0(对照组)、2、8、14 h,统计不同运输时间的成活率,采集血淋巴、肝胰腺组织,检测抗氧化和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指标,并制作肝胰腺组织石蜡切片,统计经长途运输再养殖10 d各组的累计成活率。试验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干运2 h的累计成活率显著高于8 h和14 h,其中14 h的累计成活率在第10 d仅为2.22 %;组织学研究显示:8 h和14 h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结构出现了明显的空泡化,组织损伤严重;运输14 h时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等代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组织中GPX、CuZnSOD、HSP70、Astacidin、Lysozyme基因的表达水平在14 h显著升高(P<0.05),Toll3基因的表达水平在8 h显著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干运时间超过8 h显著影响克氏原螯虾的累计成活率、肝胰腺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建议在实际运输中运输时间应低于8 h。试验结果可为提高克氏原螯虾运输成活率提供参考。
    2025 Vol. 44 (4): 633-641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642 脯氨酸对中华鳖受损裙边细胞生长及胶原代谢的影响
    朱乐妍, 周贝宁, 宋伟, 罗嘉翔, 李彩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95
    脯氨酸是动物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为探究脯氨酸对中华鳖裙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中华鳖胚胎期裙边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脂多糖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并在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脯氨酸,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和脯氨酸+脂多糖组,通过噻唑蓝(MTT)、苏木精-伊红(HE)染色,DCFH-DA探针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细胞活力、活性氧含量及胶原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中华鳖应激细胞的数量和存活率显著下降,活性氧水平极显著上升;胶原合成相关基因Col1α1、Col1α2、Col3α1的mRNA表达丰度显著降低(P<0.05),胶原降解相关基因MMP1、MMP18的mRNA表达显著提高(P<0.05),相应地,胶原降解关键酶MMPs特异性抑制因子TIMP2、TIMP3和TIMP4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脂多糖组相比,添加脯氨酸显著促进了中华鳖应激细胞的生长增殖(P<0.01),显著降低活性氧含量(P<0.05),显著降低胶原降解相关基因MMP18的mRNA表达(P<0.05),并显著升高胶原合成相关基因Col3α1、MMPs特异性抑制因子TIMP2和TIMP3的mRNA相对表达丰度(P<0.05)。试验结果表明,脯氨酸能够缓解脂多糖诱导的中华鳖裙边细胞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改变活性氧信号通路、调节胶原代谢相关酶MMPs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TIMPs的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本试验初步揭示了脯氨酸对脂多糖诱导损伤的中华鳖裙边细胞生长及胶原代谢的影响,可为应用脯氨酸等同类功能性氨基酸提升中华鳖的抗应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4): 642-650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51 1种牙鲆囊胚期细胞系的构建及初步应用研究
    聂苗苗, 吴志昊, 王丽娟, 尤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20
    采用研磨杵压破胚胎外膜、分离出细胞,采用DF12培养基,并添加抗生素、胎牛血清和生长因子等,在25 ℃下从牙鲆囊胚中构建了1种多突起且边缘清晰的新细胞系,命名为PoEC,目前已经培养至40代。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测序确定该细胞系来源于牙鲆。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生长曲线。根据相关基因和酶活性结果,该细胞系不具有全能性。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够成功地转染该细胞系细胞,说明该细胞系可以进行牙鲆或其他鱼类基因功能研究。更重要的是,采用10、20、30、40 mg/L重金属铬处理细胞,探究重金属对细胞的影响,发现低质量浓度铬(10 mg/L)处理1 h内可以严重影响其存活率。所以该细胞系可以作为鱼类研究重金属毒理的有力工具,以体外生物学系统应用于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毒理学研究中。
    2025 Vol. 44 (4): 651-658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59 浙江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
    范笑悦, 王寅, 李建华, 高春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55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棘头梅童鱼是该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基于2015—2019年单船底拖网采集的浙江南部近海(N 27°0′~29°0′,E 120°0′~123°0′)棘头梅童鱼样本体长数据,利用FISAT 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法、Pauly经验公式和Beverton-Holt动态模型(B-H模型)估算其生长、死亡参数和资源量变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极限体长L=168.00 mm、生长速率K=0.96、起始年龄t0=-0.17龄,自然死亡系数M=0.90,总死亡系数Z=3.66以及捕捞死亡系数F=2.76;当前开发率E为0.75,大于0.50,表明当前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结合B-H模型动态分析,建议提高开捕体长Lc至134.40 mm,降低开发率E至0.70,有助于棘头梅童鱼补充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管理提供支撑材料,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和优化渔业管理政策。
    2025 Vol. 44 (4): 659-665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66 鸭绿江马口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
    段友健, 骆小年, 蒙俊鹏, 李姣, 孙述好, 马俊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17
    为探明鸭绿江马口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2021年和2023年在鸭绿江干流采集到156尾马口鱼,采用鳞片为鉴定材料对马口鱼的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物中雌性体长为132~262 mm,体质量为31.4~263.5 g,雄性体长为139~282 mm,体质量为34.7~417.6 g,年龄组成均为1~4龄,雌雄比为1.229∶1。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m=6.924×10-5L3.152(r2=0.932,n=156),表明马口鱼生长方式属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显示,鸭绿江马口鱼的渐进体长为340.864 mm,生长速率为0.271;理论上体长等于0时的年龄为-1.284龄。综上所述,鸭绿江马口鱼为小型凶猛性鱼类,是一种种群年龄组成简单,生长快速的鱼类。
    2025 Vol. 44 (4): 666-670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综述与专论
    671 鳜配合饲料驯化及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蔡康宁, 赵金良, 赵岩
    2025 Vol. 44 (4): 671-677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678 柞蚕免疫蛹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陈星合, 温志新, 贾心悦, 都兴范
    2025 Vol. 44 (4): 678-684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