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1 虾夷扇贝F1自交衰退及其遗传调控机理
    赵亮, 李仰平, 高杉, 姜苹哲, 林杉杉, 张国瀚, 范广其, 蒋经伟,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1
    近交导致的种质退化严重影响虾夷扇贝养殖产业。为探明虾夷扇贝近交衰退的现象及遗传调控机理,在表型水平上,构建近交系数分别为0.5、0.25和0的自交组、近交组与自然群体对照组,追踪不同近交系数下虾夷扇贝幼虫期到成体期530日龄的性状差异,同时选取7个适合度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近交衰退的适合度指标评价方法;在基因组水平上,利用1个自交家系的亲本及其21个子代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展标记偏分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存活率性状,在幼虫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1.31~3.05倍;在成体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0.97~7.29倍。而生长性状,在幼虫期,仅有自交组保持较低的近交衰退率(1.65%~2.56%);在成体期,自交组与近交组几乎未发生衰退。基于重测序分型得到1 253 5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用于偏分离统计,约99%在子代中发生了显著的偏分离,其中23%属于配子偏分离、77%属于合子偏分离,合子偏分离中有89%为杂合子过剩,即超显性效应起作用,仅10%受显性效应影响为纯合子缺失。试验结果表明,超显性效应及偏分离作用在虾夷扇贝F1子代存活率性状的自交衰退中起主要作用,为近交衰退的机理提供更有力证据的同时,也为虾夷扇贝种质遗传改良提供了有效思路。
    2024 Vol. 43 (1): 1-9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1689 KB)  ( 101 )
    10 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分析及低温适应性表达
    倪伟琳, 刘丹, 高强, 晁燕, 张存芳, 寇若彬, 祁得林, 聂苗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79
    花斑裸鲤是裂腹鱼亚科的代表物种之一,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为探究sirtuins(SIRT)基因家族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的作用,笔者对SIRT基因家族的7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的长度差异较大,序列最长的是SIRT1基因(22 885 bp),最短的是SIRT4基因(3660 bp),包含蛋白质编码区,编码304至691个氨基酸不等。通过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分析发现,花斑裸鲤SIRT基因均具有Sir2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包括GAGxSx、xxPxxR、PxxxH和QNxDxLx。氨基酸理化性质预测结果表明,花斑裸鲤SIRT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除SIRT4之外,均是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SIRT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SIRTs与SOD2、CAT、PPARGC1α、p53、FOXO1a和FOXO1b具有相互作用。进一步对SIRT基因在低温适应的花斑裸鲤的肝脏、脑和肌肉组织中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温下,SIRT2、SIRT4和SIRT7基因在肝脏和脑中表达显著上调,SIRT2~4、SIRT6和SIRT7基因在肌肉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SIRT基因家族尤其是SIRT2、SIRT4和SIRT7基因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分析了花斑裸鲤SIRT基因家族的特征,其结果可为后续SIRT基因在花斑裸鲤低温适应中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2024 Vol. 43 (1): 10-21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12852 KB)  ( 32 )
    22 辽宁3个水系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比较研究
    李文康,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吴晨, 季辰跃, 邓鸿圣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46
    为探明辽宁地区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于辽河水系新宾满族自治县太子河下夹河段、碧流河水系碧流河水库上游万福段、鸭绿江水系丹东凤城叆河大堡段采捕卵巢发育至Ⅳ期的鸭绿沙塘鳢雌鱼181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鸭绿沙塘鳢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个体绝对繁殖力(1067.7±829.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97.9±56.1)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55.2±18.1)粒/g。年龄组成以2、3龄为主,且繁殖贡献率分别为44.9%和39.2%。碧流河万福段鸭绿沙塘鳢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太子河下夹河段;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空壳质量、性腺质量显著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性腺指数显著相关(P<0.01),个体繁殖力均与肥满度无相关性(P>0.05)。3个水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个体繁殖力与性腺质量或性腺指数密切相关。卵径频率出现2个峰值,推测鸭绿沙塘鳢为分批产卵类型。本调查结果可为鸭绿沙塘鳢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1): 22-31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1482 KB)  ( 92 )
    32 温度对鳜体表黏液细胞及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施郁松, 赵金良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9
    鱼类体表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构成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为探明不同温度条件(10、20、30 ℃)对鳜体表黏液细胞类型和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以体质量(19.0±3.2)g、体长(11.0±1.5) cm鳜为试验对象,利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观察试验开始72 h时3种温度对体表黏液细胞分布与类型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鳜体表黏液细胞含有4个类型,头部单位面积皮肤所含有的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躯干部黏液细胞数量次之,尾部数量最少;相较于10 ℃组,20 ℃组和30 ℃组体表Ⅱ型黏液细胞增幅最大,Ⅳ型次之,Ⅰ型呈略减趋势,Ⅲ型变化无规律。于试验开始后第0、36、72 h采集皮肤组织和体表黏液,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皮肤免疫因子IgM、IL-1β、Hepcidin基因表达量变化和体表黏液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IgM、Hepcidin基因表达量均随温度升高而上调,相较于10 ℃组,20 ℃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而30 ℃组表达量下调;30 ℃组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0 ℃组和20 ℃组。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显著影响鳜皮肤黏液细胞类型、数量及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活性。
    2024 Vol. 43 (1): 32-40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4873 KB)  ( 66 )
    41 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悬浮物粒径分布研究
    刘金金, 张玲玲, 张玉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7
    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中悬浮物的物质组成和粒径分布特性,2021年11月对上海市3口典型对虾养殖池塘(SP1、SP2、SP3)尾水排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采集不同排水深度的尾水样品,分析尾水中悬浮物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研究尾水中悬浮颗粒粒径数量和体积分布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尾水中悬浮物、颗粒态氮、颗粒态磷含量随排水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排水深度达2/3以后增幅明显升高,悬浮物中氮、磷含量平均占比则随之下降,分别由排水前的6.11%和1.20%降至排水末期的0.38%和0.11%;悬浮颗粒粒径分布受排水过程驱动,排水末期SP1、SP2和SP3尾水悬浮颗粒体积组成的中值粒径分别为11.69、20.89 μm和38.23 μm,主要以<100 μm的胶体和细颗粒为主,平均体积占比达92.68%;虾塘尾水悬浮颗粒粒径数量分布符合可变β模型(r2=0.849±0.128),粒径体积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r2=0.879±0.141)。
    2024 Vol. 43 (1): 41-50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10224 KB)  ( 22 )
    51 养殖与野生鮻营养成分和挥发性物质比较
    李敏, 胡高宇, 滕爽爽, 黄晓林, 张翔, 肖国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48
    为探究养殖与野生鮻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并分析“跑道”养殖鮻和野生鮻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跑道”养殖鮻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鮻(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鮻(P<0.05),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跑道”养殖鮻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鮻(P<0.05),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P<0.05)。依据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鮻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跑道”养殖鮻(101.39)>野生鮻(82.79)。“跑道”养殖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显著高于野生鮻(P<0.05),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低于野生鮻(P<0.05)。“跑道”养殖鮻和野生鮻分别检测出18种和29种挥发性化合物,野生鮻肌肉中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风味更丰富,而“跑道”养殖降低了鮻肌肉中部分呈现不愉悦气味的化合物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跑道”养殖模式改善了鮻肌肉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
    2024 Vol. 43 (1): 51-60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1155 KB)  ( 54 )
    61 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盐酸多西环素控制技术
    宣杰, 翟玉菲, 沈飞, 吕利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06
    为探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防耐药给药方案,体外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小杀菌质量浓度、防耐药突变质量浓度、耐药选择窗以及抗菌后效应等药效学参数,并根据国标渔药盐酸多西环素的使用方案,在水温(20±2) ℃下,体质量(200 ± 50) g的黄颡鱼口灌20 mg/kg的盐酸多西环素,给药后0.5、1、2、4、8、12、24、48、78 h取血、肌肉、脑组织、肝胰脏、肾脏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盐酸多西环素在黄颡鱼体内5个组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显示,盐酸多西环素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5 μg/m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1.0 μg/mL,防耐药突变质量浓度为4.0 μg/mL,耐药选择窗为0.5~4.0 μg/mL,抗菌后效应分别为(0.95±0.24)、(0.79±0.58)、(1.92±0.71) h。黄颡鱼口灌20 mg/kg的盐酸多西环素后,血清、肝胰脏、肾脏、肌肉、脑中的曲线下面积(0~78 h)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AUC078 h/MIC)分别为75.5580、686.5486、557.2362、736.9682、234.9658,最大药物质量浓度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ρmax/MIC)为2.4908、18.6652、15.3044、24.1590、10.9018。根据浓度依赖型药物曲线下面积(0~t)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AUC0t/MIC)>125、最大药物质量浓度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比值(ρmax/MIC)>8的有效标准,确定盐酸多西环素用药方案为20 mg/kg,每日1次。依据肌肉中的药物残留动力学数据,确定休药期至少11.2 d。综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效学参数,试验结果可为利用国标渔药盐酸多西环素有效治疗黄颡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1): 61-70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1591 KB)  ( 145 )
    71 野生花鲈幼鱼对人工鱼礁模型的趋集性研究
    张贝叶, 左涛, 张传涛, 曹金凤, 王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2
    以花鲈为目标对象,研究其野生幼鱼对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为花鲈的资源养护技术研发提供参考。试验池(4.5 m×4.0 m×2.0 m)均分为72个平面观测网格单元(0.5 m× 0.5 m),池中心网格为礁模型放置区。笔者试制6种人工鱼礁模型(棱台形、方形和星形框架×有、无牡蛎),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比较花鲈幼鱼在礁区放置不同模型时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试验结果显示,未放鱼礁时,花鲈幼鱼在试验池中呈分散均匀分布,单个观测网格的最高分布率为6.65%,空白礁区的平均分布率为1.19%;放入礁体,花鲈幼鱼经短暂巡游试探后集群入礁,鱼群主体分布在礁区,礁区的平均分布率>20%、集群出现率>75%。相较于无牡蛎礁型,有牡蛎礁型中花鲈幼鱼响应和聚集时间长,礁区平均分布率(32.2%~49.9%)更高,集群优势更明显,其中以结构最简单的方形牡蛎礁组内的礁区分布率最高,个体离礁距离和群体重心离礁距离最短,集鱼效果最明显。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鲈幼鱼的趋集行为参数和聚集效果在6种礁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花鲈幼鱼具有一定的趋礁性,放置礁体可引起花鲈幼鱼趋集行为,该鱼种可在鱼礁区放流。针对花鲈幼鱼设制人工鱼礁时,可适当增加结构复杂性,同时,应为鱼类活动保留相对较大的有效空间。
    2024 Vol. 43 (1): 71-78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5624 KB)  ( 49 )
    79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极边扁咽齿鱼群体遗传研究
    杨濯羽, 杜岩岩, 卡伟, 焦文龙, 王太, 张艳萍, 达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6
    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特有的裂腹鱼类,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为野生资源量进行补充。为评价增殖放流过程中人工繁育群体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的影响,笔者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来探究极边扁咽齿鱼野生和养殖的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50±0.011)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987±0.00041),并且野生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人工繁育群体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表明,2个野生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育群体可能受到亲本数量有限、人工选择等影响,遗传多样性略有降低,有必要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并采用科学的人工繁育方法,丰富极边扁咽齿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024 Vol. 43 (1): 79-87 [摘要] ( 42 ) HTML (1 KB)  PDF (3347 KB)  ( 41 )
    88 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标记效果研究
    何文佳, 曾本和, 朱成科, 周朝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32
    为探索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标记的适宜条件,采用半静态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安全质量浓度,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茜素红S溶液对45日龄的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不同时间,探究各试验组稚鱼死亡率、生长情况、标记效果和标记有效保存时间,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的适宜标记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5.85、147.72、139.21、137.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8.99 mg/L;0~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浸泡稚鱼24 h,质量浓度为75~125 mg/L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茜素红S质量浓度为125 mg/L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75 mg/L茜素红S浸泡稚鱼12~96 h,浸泡24~96 h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浸泡时间为96 h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在4个月的续养过程中,75 mg/L茜素红S溶液浸泡72~84 h,4个月后稚鱼耳石标记效果依旧可见。综合生长、存活率、染色效果及标记保存时间,建议采用75 mg/L茜素红S浸泡标记异齿裂腹鱼72~84 h。
    2024 Vol. 43 (1): 88-96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2060 KB)  ( 17 )
    97 不同质量浓度HgCl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董炜峰, 杨毕铖, 李光毅, 戴红, 刘志勇, 蒋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07
    为探讨急性HgCl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 g],分为1个对照组(<0.001 mg/L HgCl2)和2个处理组[0.033 mg/L组(0.033 mg/L HgCl2)和0.33 mg/L组(0.33 mg/L HgCl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 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 h后,0.33 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 mg/L组和0.33 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后,0.33 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 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 h时,0.33 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最低(P<0.05);24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暴露在HgCl2中,肌肉中Hg富集具剂量依赖效应,会造成血液中丙二醛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抑制及炎症。
    2024 Vol. 43 (1): 97-103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2024 KB)  ( 39 )
    104 低温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胸腺肽基因功能的影响
    张毅, 靳奎峰, 李文慧, 杨颖璨, 来辉, 刘文广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21
    低温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的重要因素。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在应对低温胁迫下的分子机制,通过RACE方法对凡纳滨对虾胸腺肽(Lvthy)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其组织分布表达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iRNA干扰的方法对其表达量进行敲降,对其在凡纳滨对虾低温胁迫下的功能进行验证。Lvthy基因cDNA全长1765 bp,开放阅读框长度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组织分布分析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对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肠道、心脏和脑组织。低温胁迫试验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低温刺激1 h后表达量开始上调;3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正常状态下的2.7倍;随后Lvthy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RNAi干扰试验结果显示,敲降Lvthy基因后,凡纳滨对虾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率仅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存活率(83%)。试验结果表明,胸腺肽在凡纳滨对虾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胸腺肽在甲壳动物应对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2024 Vol. 43 (1): 104-110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3056 KB)  ( 129 )
    11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肇慧君, 胡强, 于灵, 吴斌, 易佳颖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5
    为建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精准快速检测方法,以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组特异保守的糖蛋白基因片段为靶目标,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退火温度等关键反应条件,分别进行灵敏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及重现性试验,构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检测技术体系,同时,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最佳退火温度为58.5 ℃。灵敏性试验显示,随着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组RNA连续10倍稀释,稀释至105倍数时,数字PCR体系仍可以检测到阳性微滴,因此,确定RNA基因组核酸含量19拷贝/μL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的检测低限。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只与目标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有特异性扩增,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牙鲆弹状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真鲷虹彩病毒、淋巴囊肿病毒等10种病毒均无扩增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批内与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备良好的重复性。利用构建的数字PCR方法,对收集到的国内及进境鱼类样品共计1210批次进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数字PCR阳性样本检出率为9.5%,常规实时荧光定量RT-PCR阳性样本检出率为7.69%~7.77%。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方法较常规技术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性,适用于水生动物疫病精准检测的需求。
    2024 Vol. 43 (1): 111-120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7162 KB)  ( 11 )
    121 半裸舟形藻的优化培养及在仿刺参养殖中的应用
    王笑月, 王旭达, 刘卫东, 谢玺, 宋广军, 李石磊, 董颖,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0
    底栖硅藻营养丰富,是仿刺参养殖中重要的食物来源。分离获得单株底栖硅藻半裸舟形藻,并对影响其生长的pH、光照度、氮磷比、玉米素等环境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 8.0,最佳光照度2500 lx,玉米素的最适添加质量浓度1.0 mg/L,最佳氮磷比12.5。在此条件下,半裸舟形藻的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相对最高,积累的生物量最多。通过饲养试验研究半裸舟形藻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共设3组,分别为商业饲料处理组、筒柱藻处理组和半裸舟形藻处理组。饲养试验共持续30 d,每10 d取样测定仿刺参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结果表明,与筒柱藻和商业饲料相比,半裸舟形藻不但能够促进仿刺参生长,还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仿刺参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这表示饲喂半裸舟形藻对仿刺参的益生效果更明显,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仿刺参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应答,抑制氧化损伤,提高磷酸酶响应能力和机体防御能力。试验结果可为底栖硅藻的培养和在仿刺参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1): 121-128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2885 KB)  ( 151 )
    129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抗白斑综合征感染研究
    田海军, 任胜杰, 杨治国, 顾夕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43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大黄、黄芩、茵陈、地锦草、白术、板蓝根制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免疫、抗氧化能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效果,在空白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1.5%和2.0%的复方中草药连续投喂克氏原螯虾14 d,分析克氏原螯虾血清非特异免疫酶活、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及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抗感染能力。试验结果显示,以摄食空白饲料的克氏原螯虾为对照,摄食复方中草药制剂的克氏原螯虾血清溶菌酶、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4.07%~16.20%(P<0.05)、12.96%~31.94%(P<0.05)、32.36%~39.87%(P<0.05)、36.50%~71.94%(P<0.05),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升了4.39%~25.76%(P<0.05)、32.85%~93.43%(P<0.05)、21.52%~55.10%(P<0.05),肝胰腺丙二醛含量降低了26.22%~45.05%(P<0.05)。此外,复方中草药制剂处理的克氏原螯虾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5 d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提高了13.33%~31.67%(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制剂具有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非特异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能力,且1.0%添加量的效果最佳。
    2024 Vol. 43 (1): 129-135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347 KB)  ( 142 )
    136 铜锈环棱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于明, 滕建, 张冲, 赵燕, 李娴, 季相山, 陈红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40
    为探究铜锈环棱螺不同群体主要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随机选取微山湖、东平湖、骆马湖、洪泽湖、长江江都区段和滇池的野生铜锈环棱螺,测量其壳高、壳宽、壳厚、壳口长、壳口宽及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方法,并建立体质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试验结果显示,壳厚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壳高、壳宽、壳口宽和壳口长均与体质量相关性极显著。6个群体的决定系数总和分别为0.916、0.927、0.794、0.886、0.810和0.783,表明已分析出影响体质量的大部分形态性状。铜锈环棱螺体质量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6个群体中并不相同,其中壳高或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比较大,是铜锈环棱螺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多元回归方差分析和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偏回归系数极显著(P<0.01)。本试验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2024 Vol. 43 (1): 136-143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1015 KB)  ( 81 )
    144 常温下三卡因和丁香酚对条纹小鲃的麻醉效果研究
    宋霖, 陈小江, 高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38
    为提高条纹小鲃在常温下养殖生产操作及运输中的存活率,将野外采集的条纹小鲃经循环水暂养驯化14 d,在水温(25.0±0.5) ℃下,开展三卡因和丁香酚对体质量(0.28±0.09) g条纹小鲃的有效麻醉试验:分别经质量浓度为140 mg/L的三卡因、质量浓度为25 mg/L的丁香酚深度麻醉后的离水暴露试验,分别经质量浓度为10 mg/L的三卡因、质量浓度为8 mg/L的丁香酚镇静后的模拟运输试验,探讨常温下不同操作目的2种麻醉剂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三卡因和丁香酚麻醉条纹小鲃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40 mg/L、20~30 mg/L。经质量浓度140 mg/L三卡因、质量浓度25 mg/L丁香酚深度麻醉的条纹小鲃,在空气中分别暴露6、8 min内复苏率为100%。选择三卡因质量浓度10 mg/L、丁香酚质量浓度8 mg/L模拟运输,48 h内均以鱼水质量比1∶15效果最佳;如运输72 h,可使用三卡因麻醉,以鱼水质量比1∶20效果最佳,存活率达90.74%。试验结果表明,三卡因和丁香酚均对条纹小鲃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操作目的并结合其他要素,选用合适的麻醉质量浓度。
    2024 Vol. 43 (1): 144-151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1786 KB)  ( 101 )
            综述与专论
    152 生态净养对淡水养殖鱼类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胥晴, 原居林, 倪蒙, 邹松保, 刘梅, 顾志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3
    2024 Vol. 43 (1): 152-162 [摘要] ( 63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155 )
    163 耳石微化学技术在鱼类生境履历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高春霞, 黄慧娴, 赵静, 马金, 李建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11
    2024 Vol. 43 (1): 163-172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086 KB)  (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