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509 牙鲆amhr2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
    张发扬, 李坤, 汪惟超, 张丹丹, 付晓娜, 刘翠, 张俊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3
    为探讨牙鲆AMH受体AMHR2的分子特征及其在性腺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鉴定了牙鲆amhr2基因,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测定了amhr2基因在牙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克隆验证拼接得到的牙鲆amhr2 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为1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牙鲆AMHR2蛋白的近N-端含有长度为19个氨基酸(1~19位氨基酸)的信号肽结构,氨基酸序列对比发现其与狭鳞庸鲽的相似度最高,为89.96%;进化树分析得出,AMHR2牙鲆在进化上与狭鳞庸鲽、大菱鲆的亲缘关系最近,进化地位相一致,说明牙鲆amhr2基因与其他物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定量结果显示,amhr2基因主要在牙鲆卵巢与精巢中表达,且在卵巢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精巢;原位杂交结果表明,amhr2基因主要在牙鲆支持细胞、精巢初级精母细胞以及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并在卵巢间质细胞、Ⅱ~Ⅴ期卵母细胞以及卵泡膜中表达。牙鲆AMHR2氨基酸序列与狭鳞庸鲽亲缘关系最近,amhr2基因主要在性腺组织中表达,且在牙鲆精巢和卵巢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均有表达,可能在牙鲆的性腺发育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024 Vol. 43 (4): 509-519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3323 KB)  ( 61 )
    520 季节变化对仿刺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肖瑶, 高杉, 赵泽龙, 蒋经伟,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1
    为探明季节变化对仿刺参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2018年1—12月,每月中旬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引育种中心的仿刺参单养池塘采集仿刺参样品9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仿刺参TLR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转录表达水平,同时测定池塘的主要水环境参数,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仿刺参TLR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转录表达与环境因子季节性变化的相关性。试验结果显示,6月Toll、IRAK4、P105、TAK、IκKβ、Rel、TLR3、TBK及IRF8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表明仿刺参体内TLR信号通路的应答能力在夏初较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MyD88和TRAF6基因转录表达的季节性变化与溶解氧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TAK基因和TBK基因转录表达的季节性变化与水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正相关、IRF8基因转录表达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SARM基因转录表达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池塘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影响仿刺参TL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氧化还原电位影响MyD88依赖途径,且是关键环境因子,溶解氧是影响MyD88依赖途径的关键环境因子,而水温是影响MyD88非依赖途径的关键环境因子。
    2024 Vol. 43 (4): 520-530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6545 KB)  ( 35 )
    531 2种抗生素对大黄鱼肠道组织及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成好学, 王庚申, 许叶祥, 王莹, 刘慧玲, 徐伟, 施慧, 谢建军, 汪玮, 张东旭, 许文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06
    为探究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大黄鱼肠道结构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水温16.80~22.50 ℃下,将体质量(41.57±1.63) g的大黄鱼饲养在直径1 m、水深1.25 m的圆形塑料水槽中,投喂剂量0、0.2、1.0、2.0 g/kg的药饵5~7 d,停药后1、5、15 d,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测定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7、ZO-1和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摄食2种药物后,肠道均出现肠绒毛萎缩,组织空泡化等病变,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和给药时间的延长,肠道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深,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持续降低;肠黏膜损伤在停药15 d后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药物剂量越高恢复程度越低;与对照组相比,2种药物高剂量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在停药15 d后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损伤大黄鱼肠道组织,降低肠道通透性,药物剂量越高,恢复周期越长,在15 d后仍未完全恢复。
    2024 Vol. 43 (4): 531-540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19898 KB)  ( 29 )
    541 基于虾夷扇贝自交家系的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
    赵亮, 高杉, 蒋经伟,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2
    为评估“先纯后杂”种质改良技术在虾夷扇贝中的应用效果,利用3个自交F1家系(21#、12#、16#)的子代,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构建包含亲本正反交的9种组合,统计幼虫期和成体期的成活率性状并开展配合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自幼虫期3日龄起,各阶段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3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相同,在27、140、200、440日龄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P<0.05),尤其在140日龄差异极显著(P<0.01),效应值为-6.88~8.25;在幼虫期,不同交配组合中62.96%的特殊配合力与其反交组合是相反的方向,16#×12#展现出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最高值达18.33;在成体期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不同,从幼虫到成体的转换期(27~140日龄)多数组合出现了效应值下降趋势。21#×12#、16#×12#组合在存活率上的杂种优势展现了合理运用“先纯后杂”的育种策略的有效性;同时21#×21#、12#×12#、16#×16#组合在存活率上的优势显示了虾夷扇贝具有较强的遗传负荷清除效率。试验结果可为虾夷扇贝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4): 541-549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1973 KB)  ( 29 )
    550 微塑料对瘤背石磺活力、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孙启睿, 张继武, 蒋红星, 张虎, 马之豪, 仇明, 乔帼, 李强, 张明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08
    为探究微塑料暴露对海洋滩涂贝类的毒性效应,将体质量(8.3±0.5) g的瘤背石磺暂养在70 cm×50 cm×40 cm塑料箱内(90头/箱),3 d后将其暴露在微塑料低暴露量组(0.03%,微塑料质量/底泥质量)、中暴露量组(0.06%)、高暴露量组(0.09%)以及对照组(不含微塑料)中,研究暴露6、24 h和48 h对瘤背石磺的活力(爬行距离)、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急性微塑料暴露下,所有试验组瘤背石磺的活力均明显下降。在所测定的消化酶指标中,低暴露量(0.03%)微塑料暴露6 h后瘤背石磺胃与肝胰腺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中暴露量(0.06%)微塑料暴露6 h后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高暴露量(0.09%)微塑料显著降低瘤背石磺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在抗氧化相关酶中,高暴露量微塑料暴露6 h后显著提高瘤背石磺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低暴露量微塑料显著增加瘤背石磺肝胰腺和体腔液中丙二醛含量(P<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微塑料暴露显著影响瘤背石磺活力、消化和抗氧化性能。试验结果可对瘤背石磺的物种保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4 Vol. 43 (4): 550-560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54 )
    561 魁蚶3个群体及杂交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童, 王英俊, 吴莹莹, 邹琰, 吕芳, 吴海一, 李建民, 宋爱环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23
    为探明魁蚶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以魁蚶中国群体、韩国群体和杂交子一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基因(16S rRNA和CO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对5个魁蚶群体共15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魁蚶16S rRNA、COⅠ和ITS-1同源序列片段长度分别为605、766 bp和419 bp,其中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ITS-1片段A+T含量均低于G+C含量。16S rRNA和COⅠ基因分别定义了4个和14个单倍型,主体单倍型所占频率分别为81.58%和61.43%,ITS-1定义了24种单倍型,主体单倍型所占频率为50.67%。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结果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均为4个子一代群体聚为1支,即墨群体独有的单倍型为1支,而ITS-1的分支无明显群体特征。16S rRNA和COⅠ的遗传分化结果均表明,即墨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其他4个群体间不存在分化;ITS-1的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值均小于0.25,遗传分化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魁蚶种内遗传进化研究时,线粒体基因的敏感性高于核糖体基因,即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4个子一代群体。
    2024 Vol. 43 (4): 561-570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534 KB)  ( 28 )
    571 中华绒螯蟹攻击性差异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谢昕洋, 周振旗, 关伟晔, 侯鑫, 王军, 王成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23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攻击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对强、弱两种攻击性中华绒螯蟹的胸神经节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用直径5 mm、长40 cm铁棒刺激试验蟹大螯时,蟹用大螯夹住或推开铁棒记为攻击1次,而面对铁棒刺激逃跑或静止不动则不记。1只蟹3轮测试攻击次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刺激次数平均值(5次)则为强攻击性蟹,反之则为弱攻击性蟹。结果显示:在两种攻击性中华绒螯蟹中,共检测出39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强攻击性蟹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556个,主要富集于cAMP信号传导、RAS信号传导等通路;而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443个,主要富集在色氨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与生长代谢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五羟色胺(5-HT)受体基因(5-HT1AR、5-HT2BR和5-HT7R)可能参与了中华绒螯蟹攻击性行为的分子调控;实时灾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弱攻击蟹的胸神经节和螯足肌中5-HT2B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强攻击组,而在血淋巴与肝胰腺中的5-HT1AR基因和5-HT2BR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强攻击组。本试验结果表明:强攻击性中华绒螯具有更活跃的神经信号传导能力;血淋巴与肝胰腺中5-HT受体基因的高表达促进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而胸神经节和螯足肌的高表达抑制中华绒螯蟹的攻击性。
    2024 Vol. 43 (4): 571-579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8622 KB)  ( 33 )
    580 急性温度胁迫对乌苏里拟鲿稚鱼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军平, 武慧慧, 沈方方, 张佳鑫, 于若梦, 付永杰, 赵道全, 谢国强, 何一晴, 李秀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44
    为探究水温骤变对乌苏里拟鲿稚鱼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在26 ℃的水体中挑选300尾体质量为(2.3±0.3) g的稚鱼快速置于18、26 ℃(对照组)和33 ℃水体中胁迫24 h,随后置于26 ℃水体中恢复48 h,分别于胁迫期(0、3、6、12、24 h)和恢复期(3、6、12、24、48 h)进行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胁迫期内,各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在6 h和24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含量则受到抑制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至恢复期结束,各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33 ℃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期内,各试验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8 ℃和33 ℃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温度骤变迫使18 ℃组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33 ℃组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至恢复期结束,各试验组谷草转氨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仅33 ℃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乌苏里拟鲿稚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高温胁迫对乌苏里拟鲿幼鱼免疫机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建议日常养殖应密切关注水温变化,避免温度骤变对乌苏里拟鲿稚鱼造成损伤。
    2024 Vol. 43 (4): 580-589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116 KB)  ( 28 )
    590 氨氮对中华绒螯蟹蜕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王天雨, 丛亚新, 吴朝霞, 孙文涛, 刘依朦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05
    为探明水体不同含量氨氮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生化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体质量(6.13±0.05) g中华绒螯蟹置于水温(22.0±0.5) ℃,pH 7.63±0.44,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10.47、20.93、31.40、41.87 mg/L的养殖水中,在氨氮暴露0、3、6、9、12 d测定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生长指标、生化组成和抗氧化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氨氮暴露期间,10.47 mg/L氨氮处理组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和蜕壳率几乎未受影响,而其他氨氮处理组中华绒螯蟹存活率与蜕壳率显著降低(P<0.05);蟹肉组织粗蛋白和粗脂肪等能量物质的消耗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少;10.47 mg/L氨氮处理组肝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暴露初期显著提高,增强了抗氧化能力,且丙二醛含量在氨氮暴露后未受影响;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结果表明,氨氮质量浓度高于20.93 mg/L,能够明显抑制生长发育,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引发氧化应激。试验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对氨氮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及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4): 590-597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7330 KB)  ( 40 )
    598 鲤疱疹病毒Ⅱ型ORF7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徐超楠, 孙雨雨, 王佳, 郭宝琴, 魏畅, 李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09
    鲤疱疹病毒Ⅱ型是引起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重要病原。为建立基于抗原水平的免疫检测方法,通过原核表达方法制备鲤疱疹病毒Ⅱ型核衣壳蛋白ORF72,将纯化的ORF7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获得单克隆抗体1B3、4B1、4C2、5F4和5H9。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上述5株单抗均可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ORF72;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仅单抗4C2可与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的鲫脾脏发生阳性反应。利用单抗4C2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感染鎏金金鱼鳍条细胞系(RyuF-2)后ORF72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6 h可检测到阳性信号,并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中ORF72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本试验制备的单克隆抗体4C2为体外进一步探究鲤疱疹病毒Ⅱ型在细胞内的复制机制及建立病鱼免疫检测手段奠定了基础。
    2024 Vol. 43 (4): 598-605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6209 KB)  ( 19 )
    606 低氧胁迫对四角蛤蜊存活、抗氧化指标和呼吸相关酶的影响
    于帅, 宋依琳, 陈丽梅, 梁健, 郭永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26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四角蛤蜊存活、抗氧化指标和呼吸相关酶的影响, 设置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7.5(对照组)、4.0、2.0 mg/L处理组, 测定分析四角蛤蜊的存活率、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和呼吸相关酶(乳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响应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四角蛤蜊的存活率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降低而降低,胁迫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对照组在试验期间内存活率为100%;处理组在36 h后出现死亡个体,4.0 mg/L和2.0 mg/L试验组在48 h的存活率分别为97.5%和91.67%,在72 h的存活率分别为78.66%和67.30%。胁迫时间和溶解氧质量浓度对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的酶活性于试验期间基本保持稳定;4.0 mg/L和2.0 mg/L试验组的抗氧化指标和呼吸相关酶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6 h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鳃丝的丙二醛含量在12 h 达到最大值;处理组鳃丝中的丙酮酸激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将有助于明确低氧胁迫对四角蛤蜊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四角蛤蜊低氧耐受机制和创制耐低氧新种质提供参考资料。
    2024 Vol. 43 (4): 606-613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1064 KB)  ( 27 )
    614 文蛤6个地理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荆圆圆, 陈群, 刘天红, 孙铭, 刘广斌, 胡发文, 吴海一, 张天文, 胡凡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1
    为探明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化特点,测量山东东营、莱州、日照,江苏如东和浙江普陀、乐清6个地理群体壳长、壳高、壳宽、韧带长、遁面长、遁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距离和后端到腹缘距离9个形态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普陀群体壳型隆起程度和贝壳厚度均最大,日照群体壳型隆起程度和贝壳厚度均最小;6个群体间最大差异系数为0.320~1.261,均小于1.28,未达到亚种水平;共提取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5.69%,主成分2为18.84%,主成分3为15.57%,主成分4为11.62%,累计贡献率达71.7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文蛤群体聚为两类,东营群体和莱州群体形态差异较小,聚为一类,如东群体、乐清群体、普陀群体和日照群体聚为一类;通过判别分析,共建立5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70.0%~100%,综合判别率为82.8%。试验结果可为文蛤地理群体识别、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2024 Vol. 43 (4): 614-621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2392 KB)  ( 39 )
    622 氨氮、镉胁迫下对虾Hippo通路对肠道恢复的响应
    廖国威, 虞娇萍, 王莞淇, 范兰芬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03
    为探明在氨氮和镉分别胁迫下凡纳滨对虾Hippo信号通路对肠道损伤恢复的响应,在(3.99±0.50) g对虾胁迫阶段(0、24、48 h),以及恢复阶段的3、6、12、24、48 h检测Hippo信号通路中部分基因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进行肠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氨氮胁迫48 h后恢复阶段,与对照组相比,Wts、Yki、TEAD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6 h极显著升高(P<0.01);TEAD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12 h显著升高(P<0.05);Hpo基因表达量除在恢复阶段的3 h无显著差异外,其余阶段均极显著降低(P<0.01);Wts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3 h和恢复阶段的24 h极显著降低(P<0.01)且在恢复阶段的12 h和48 h显著降低(P<0.05)。在镉胁迫后,与对照组相比,Wts基因表达量在胁迫后24 h和48 h均极显著降低(P<0.01);Hpo和Wts基因表达量除Hpo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6 h和Wts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48 h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1);Yki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6、12 h和24 h均极显著升高(P<0.01);TEAD基因表达量在恢复阶段的6 h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肠道组织学分析显示,对虾肠道分别在氨氮胁迫后的48 h和镉胁迫后24 h肠绒毛完全脱落,在恢复阶段的24 h肠绒毛有明显的恢复生长迹象。试验结果表明,Hippo信号通路参与凡纳滨对虾氨氮和镉单因素胁迫下肠绒毛恢复与再生过程的调控。
    2024 Vol. 43 (4): 622-629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7092 KB)  ( 17 )
    630 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阻滞
    熊广泽, 张怡晴, 刘子琦, 张铭琪, 张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6
    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能感染人-兽-水生动物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2.2×108、1.1×108 cfu/mL和5.5×107 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胚胎在受精后3 h到56 h胚胎形态学发育的影响及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数据统计、转录组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浸染斑马鱼胚胎后,不仅导致其死亡率增高,而且存活胚胎的发育显著延迟。维氏气单胞菌的密度越高,胚胎发育延迟的程度就越高,在密度为2.2×108 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感染下,斑马鱼胚胎发育时期阻滞在受精后8~14 h。转录组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影响了斑马鱼胚胎与发育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受影响的大部分基因的功能集中在中胚层的发育,尤其是胚胎的背腹侧分化中。本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对斑马鱼发育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原因可能是维氏气单胞菌改变了中胚层发育背腹侧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或其上游调控因子活性。
    2024 Vol. 43 (4): 630-639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6703 KB)  ( 23 )
    640 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
    李梦娇, 王倩, 张婷, 任金亮, 王志远, 赵蔚蓝, 王恒杰, 王灿莉, 袁向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20
    为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血浆免疫的影响,通过预试验计算出氯化铵溶液对团头鲂幼鱼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55.45 mg/L),在此基础上,将试验鱼[(30.85±1.21) g]随机分对照组和胁迫组两组,对照组团头鲂养殖于曝气的自来水体中,胁迫组团头鲂养殖于含有氯化铵(11.09 mg/L,20%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的水体中,每日投喂商品日粮(31%粗蛋白、6%粗脂肪)3次,养殖周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和肝脏,分析团头鲂的生长、抗氧化性和免疫力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中试验鱼的质量增加率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胁迫组(P<0.05);对照组中试验鱼肝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胁迫组(P<0.05);氨氮胁迫未对鱼血浆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产生影响(P>0.05);对照组中试验鱼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胁迫组,而丙二醛含量低于胁迫组(P<0.05);氨氮胁迫显著降低了试验鱼血液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白蛋白水平(P<0.05)。综上,氨氮胁迫抑制了团头鲂的生长,同时降低了其抗氧化性和免疫力。
    2024 Vol. 43 (4): 640-647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23 )
    648 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蟹种培育中的效果
    殷乐, 姜晓东, 郑艳波, 吴旭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01
    为探明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培育蟹种的可行性,进行室外网箱群体养殖和室内循环水系统单体养殖试验,比较野生亲本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繁育的大眼幼体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将1500只大眼幼体放入6个内种伊乐藻、2 m×2 m×1 m的40目网箱中,6月中旬各网箱中幼蟹数量调整为400只(雌、雄各半),伊乐藻换成水花生,每日17:00投喂1%~5%的配合饲料。7月初,从网箱中取体质量1.4~1.6 g扣蟹30只(雌、雄各半)放入循环水槽中水深12 cm的30 cm× 24 cm×15 cm塑料盒中单体养殖,投喂同网箱养殖。网箱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及最终1龄性早熟率均高于中华绒螯蟹,但成活率及产量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P<0.05)。室内单体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两组绒螯蟹在第1次及第2次蜕壳后的平均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合浦绒螯蟹第2次蜕壳的蜕壳周期显著长于中华绒螯蟹(P<0.05),合浦绒螯蟹第2次蜕壳后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中华绒螯蟹。室内单体养殖试验中,合浦绒螯蟹的成活率亦低于中华绒螯蟹,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扣蟹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蜕壳周期长、1龄早熟率高,如何通过养殖环境优化及营养调控来改善其在蟹种培育阶段的养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4 Vol. 43 (4): 648-654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402 KB)  ( 21 )
            综述与专论
    655 “十三五”时期我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科技创新进展和展望
    王振忠, 鲁淼, 卢兵友, 孙康泰, 赵前程, 马永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48
    2024 Vol. 43 (4): 655-663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1020 KB)  ( 69 )
    664 水产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生成机理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赵燕芬, 张玉莹, 张雪迪, 孙培梓, 任响, 李冬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3
    2024 Vol. 43 (4): 664-674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304 KB)  ( 37 )
    675 水产生态容量及在淡水增养殖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韩毓, 张杭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3
    2024 Vol. 43 (4): 675-682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1005 KB)  ( 61 )